內容概要:南通濱江臨海、緊鄰上海,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是在江蘇“1+3”重點功能區中唯一肩負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建設雙重任務的城市。作為江蘇沿海經濟帶的關鍵增長極,南通緊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脈搏,以“616”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戰略支點——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擎起發展脊梁,十六條優勢產業鏈織密產業網絡,構建起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領域協同發展的立體格局。
上市企業:通富微電(002156.SZ)、林洋能源(601222.SH)、中國天楹(000035.SZ)、海力風電(301155.SZ)、中天科技(600522.SH)、潤邦股份(002483.SZ)、力星股份(300421.SZ)、如通股份(603036.SH)、金通靈(300091.SZ)、通富微電(002156.SZ)、綜藝股份(600770.SH)、神馬電力(603530.SH)、江海股份(002484.SZ)、捷捷微電(300623.SZ)、美年健康(002044.SZ)、愛朋醫療(300753.SZ)
相關企業: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神州龍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通聯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百奧賽圖江蘇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關鍵詞:江蘇省南通市、新質生產力、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616”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江蘇省南通市經濟運行情況
南通濱江臨海、緊鄰上海,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是在江蘇“1+3”重點功能區中唯一肩負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建設雙重任務的城市。近年來,南通市依托長三角北翼戰略地位、六大產業集群支撐及政策創新驅動,正從“蘇北小城”蛻變為長三角核心增長極。2024年,南通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奮進姿態,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創新實施"存量提質、增量突破"政策組合拳,推動經濟發展呈現"高開穩走、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充分彰顯了經濟大市"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4萬億元大關,達12421.9億元,同比增長6.2%,增速持續領跑全省。其中,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態勢明顯——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32.1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5906.8億元,以6.9%的增速展現強勁工業動能;第三產業增加值5983.0億元,增長5.7%,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不斷提升。
作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南通正以前瞻性視野重構現代工業版圖,通過創新驅動、項目支撐、集群發展的多維戰略,加速向科技前沿型工業強市邁進,并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南通工業經濟呈現強勁增長勢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專用設備、化學纖維、電氣機械等戰略性行業表現尤為亮眼,分別增長14.4%、14.1%和11.7%,十大重點行業合計拉動規上工業增長6.6個百分點,成為穩增長的核心引擎。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全年產值增長8.5%,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3個百分點。高端紡織產業加速邁向智能化、綠色化,產值增長12.6%;船舶海工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大關,增長9.8%,彰顯"大國重器"擔當;新材料產業增長7.5%,為先進制造業提供關鍵支撐。高技術制造業蓬勃發展,醫藥制造業產值增長11.9%,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4.7%,創新動能不斷積蓄。
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南通正以產業協同創新和深度開放姿態,成為區域增長極的核心支撐力量。作為長三角北翼經濟重鎮,南通深度參與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系統工程,通過構建跨域產業生態展現強勁發展韌性。通過簽署新一輪滬通科技創新合作協議,南通與上海構建起更加緊密的科創共同體——全市70%的規上工業企業與上海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90%的新招引產業項目深度嵌入上海蘇南產業鏈,形成了"研發在上海、轉化在南通"的協同創新模式。
2024年南通在動能轉換中跑出加速度,以"增量提質、結構優化"為主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南通市創新實施"央企戰略伙伴計劃",依托進博會、金牛獎等高端平臺開展精準招商,全年簽約注冊超5億元內資項目429個、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128個,項目數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成功承辦全省"智改數轉網聯"工作推進會,新增省智能工廠17家、智能車間95個,創歷史最好成績。培育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中天科技集團成為全市首家千億級企業。常態化舉辦上海科技創新雙月例會,全年招引科創項目1620個,凈增高新技術企業702家,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7家。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新能級持續提升。創新設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專項母基金和產業鏈發展基金,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資本市場"南通板塊"不斷壯大。
三、江蘇省南通市新質生產力政策背景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高地,南通市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布局,將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南通市立足產業發展實際,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關鍵領域,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靶向精準、系統集成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覆蓋全面、銜接有序的政策矩陣。重點包括:《南通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關于促進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行動方案》《關于加快培育科技創新型特色園區的行動方案》《南通市推進新型工業化2025年行動方案》《南通市推動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關于推動招商引資工作質效提升實施意見》《南通市科技創新平臺市場化轉型、產業化發展工作指引》等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既著眼長遠發展又立足當前需求,既注重頂層設計又強化具體實施,為南通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
四、江蘇省南通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南通市將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度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因地制宜推進新質生產力躍遷”的戰略部署。作為江蘇沿海經濟帶的關鍵增長極,南通緊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脈搏,以“616”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戰略支點——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擎起發展脊梁,十六條優勢產業鏈織密產業網絡,構建起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領域協同發展的立體格局。
作為江海特色鮮明的"萬億之城",南通正以建設中國現代工業名城為戰略支點,充分發揮濱江臨海的獨特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稟賦,全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實施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奮力打造長三角北翼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
江蘇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明確支持南通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南通市將沿海發展作為沖刺"萬億"新目標的核心戰略,重點實施四大舉措: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全域沿海發展格局。統籌編制臨海規劃,推動"沿江創造+沿海制造"協同發展,創新海域使用權市場化等要素保障機制。二是強化科技引領,打造海洋創新高地。依托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加快東南大學國際海洋學院等項目建設,培育高能級創新載體。三是突出項目帶動,構建"4+2+X"產業體系。以中石油500億項目為龍頭,發展綠色新材料等四大制造業,升級海洋漁業和服務業,布局深遠海裝備等未來產業。四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開放能級。推進航道升級工程,構建多式聯運體系,深化港口合作,打造長三角北翼樞紐港,優化營商環境建設開放新支點。
南通市將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從三方面發力:一是以產業升級筑牢基本盤。實施傳統產業"五大煥新行動",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強化新興產業鏈條建設;前瞻布局未來空天、海洋等六大前沿領域。二是以創新驅動打造強引擎。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完善科技創新雙月例會機制,實施高企培育計劃,深化校地合作,提升科創平臺能級。三是以綠色低碳塑造新優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進海上風電和光伏綜合利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五、江蘇省南通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鏈集群
南通市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科學構建"一主一副、兩帶四組團"的國土空間新格局。"一主"即以主城區為核心打造全市經濟中心和創新高地,"一副"以通州灣為龍頭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通過沿江創新帶和沿海發展帶"兩帶"聯動,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并重;如皋等"四組團"則協同推進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發展體系。這一空間規劃充分彰顯了南通"江海聯動、陸海統籌"的發展特色。主城區強化核心功能引領,通州灣突出臨港產業集聚,沿江沿海雙帶協同推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四個縣域組團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共同構建起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現代化空間格局,為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重要增長極提供了堅實的空間支撐。
從創新體系構建看,南通市已形成“龍頭企業引領—產業創新中心支撐—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賦能”的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深度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深化在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紡織、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的成果對接和協同創新,提高相關產業領域配套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
目前,南通構建了“一核一帶多點”的創新空間體系:沿江科創帶串聯六大省級創新平臺,集聚全市85%的高新技術企業;南通創新區作為核心引擎,引入12家高校科研機構,形成完整創新鏈條;謇公湖科創中心等節點加快建設,成為產業轉型核心載體。產業空間布局上,沿海產業帶聚焦“大通州灣”一體化,沿江產業帶強化集約發展,內陸產業走廊提升配套能力,中心城區加速現代服務業集聚,形成陸海統籌、產城融合的發展格局。
南通市已形成以新能源、船舶海工、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六大重點產業鏈,集聚了中國天楹、林洋能源、中天科技、招商重工、潤邦股份、愛朋醫療、通富微電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了"龍頭企業引領+創新平臺支撐+配套企業協同"的完整產業生態。
六、江蘇省南通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南通市正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加速向“中國現代工業名城”邁進,通過前瞻布局、智能升級、綠色轉型和區域協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未來,南通市新質生產力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1、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新興增長極
南通市將重點圍繞未來空天、海洋、能源、材料、通信、健康六大方向,系統布局低空經濟、深遠海裝備、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通州灣示范區規劃建設20平方公里的未來產業先導區,重點發展氫能儲能裝備、空天信息產業;依托中天科技、通富微電等龍頭企業,加快碳化硅半導體、鈣鈦礦光伏等前沿技術產業化。
2、推動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創新生態圈
南通市將大力推進"海洋經濟+數字經濟"交叉創新,重點發展智能船舶、海上風電運維機器人等融合型產業。實施"千行百業、AI重構"行動計劃,推動人工智能與船舶海工、高端紡織等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構建"模型+語料+場景"的應用架構。在沿江科創帶布局10個產業數字化創新中心,支持中遠海運川崎等企業建設數字孿生工廠。
3、加速綠色智能轉型,提升發展質量
南通市將全面推進產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到2027年建成省級智能工廠超100家,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75%。重點開發100個以上"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新建1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新能源領域,加快建設如東海上風電母港,推動"光伏+儲能"一體化發展;在綠色制造方面,實施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打造零碳產業園區。
4、深化區域協同創新,打造開放新高地
南通市將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區。重點探索跨區域聯合攻關機制,推動長三角國創中心南通分中心等重大平臺共建共享。深化與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等創新高地的合作,建立"研發在上海、轉化在南通"的協同模式。放大"承南啟北"區位優勢,建設通州灣新出海口,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