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惠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聯通粵東、輻射閩贛的戰略支點,被賦予"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戰略地位。目前,惠州市已構建起以"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雙輪驅動、生命健康產業戰略突破的"2+1"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格局。2024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值突破3900億元、電子信息產值突破5500億元,生命健康產業蓄勢勃發。“2+1”現代產業集群更具競爭力,成為惠州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值得關注的是,惠州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家電、新能源電池等產業集群連續入選中國百強榜單,同時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布局已按下"加速鍵",構建起傳統優勢鞏固與新興動能培育的協同發展新生態。
上市企業:仁信新材(301395.SZ)、TCL科技(000100.SZ)、中京電子(002579.SZ)、科翔股份(300903.SZ)、億緯鋰能(300014.SZ)、碩貝德(300322.SZ)、駿亞科技(603386.SH)、德瑞鋰電(833523.BJ)、利元亨(688499.SH)、錦好醫療(872925.BJ)
相關企業: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宇新新材料有限公司、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惠州市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惠德瑞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欣旺達惠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惠州市華陽多媒體電子有限公司、廣東成泰自動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潤三九現代中藥制藥有限公司、廣東萊佛士制藥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暨晴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關鍵詞:廣東省惠州市、新質生產力、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家電、新能源電池、“2+1”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廣東省惠州市經濟運行情況
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聯通粵東、輻射閩贛的戰略支點,被賦予"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戰略地位,其戰略價值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中得到集中體現。依托大灣區"9+2"城市群協同框架,惠州正加速構建集空鐵港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通過深汕鐵路、廣惠高速擴容等工程強化灣區1小時通勤圈,同時深化深莞惠產業鏈協作機制,與廣深佛莞共筑智能網聯汽車、超高清視頻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研發在深圳、轉化在東莞、制造在惠州"的灣區產業協同創新格局。
近年來,惠州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經濟總量實現新突破。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6136.3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增加值3188.68億元,增長7.6%,增速領跑三大產業,彰顯“制造業立市”成效;第一產業增加值327.62億元,增長4.0%,鄉村振興扎實推進;第三產業增加值2620.09億元,增長0.4%,現代服務業升級空間廣闊。
當前,惠州緊抓"雙區"建設戰略窗口期,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加速鍛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極。通過實施"融深融灣"系統性工程,惠州正從三個維度強化灣區節點功能:其一,構建"空鐵港"立體樞紐,加速深汕鐵路、廣惠高速改擴建等工程,打造灣區綜合交通樞紐;其二,深化產業協同創新,建立深莞惠產業鏈協作機制,共建智能網聯汽車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三,強化規則機制對接,推動建筑產品標準互認、跨境通辦等改革,促進灣區要素自由流動。在產業轉型方面,惠州錨定"制造業當家"戰略,實施"數字賦能"和"未來布局"雙軌戰略,一方面加速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出臺專項政策培育低空經濟、海洋牧場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支柱。
2024年,惠州市躋身“2024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30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利潤總額增長22.5%。兩大支柱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17.9%。在產業集群培育上,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新能源電池兩大領域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形成"鏈主企業引領、單項冠軍突破"的雁陣格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3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7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量占全省五分之一,高技術制造業占比提升至41.3%,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成型。
近年來,惠州以科技創新為戰略引擎,全力驅動現代產業體系升級,加速向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邁進。通過實施"創新強市"工程,惠州構建起"科技-產業-人才"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從市場主體看,2024年全市實有經營主體突破90萬戶,其中企業達33.7萬家,形成"金字塔型"企業矩陣——產值超10億元工業企業151家、超百億元15家、超千億元龍頭企業1家,高新技術企業群增至3650家,科技型企業呈現量質齊升態勢。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等戰略科技力量相繼落地,構建起"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人才支撐持續強化,通過實施"惠聚優才"計劃,引進培育一大批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智力動能。
三、廣東省惠州市新質生產力政策背景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和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基地,惠州市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雙重戰略意義:既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舉措,更是推動本地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為惠州確立了"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戰略定位,明確提出到2027年,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新增長極作用更加凸顯,基本建成具有示范引領帶動作用的創新型城市。為貫徹落實這一戰略部署,惠州市政府系統性地推出"1+N"政策體系,先后出臺《惠州市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專項資金獎補工作方案》《惠州市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惠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團隊)的實施辦法》《惠州市數字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惠州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該政策體系覆蓋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人才支撐、數字基建等關鍵維度,為惠州新質生產力發展構筑起全生命周期支持網絡。
惠州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系統謀劃了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徑,明確提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戰略目標,重點部署六大核心任務:打造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建設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強科技創新引領能力等。其中,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惠州實施"三鏈融合"發展策略:生物醫藥產業鏈方面,重點突破中醫藥創新研發,打造"藥品藥劑+醫療器械+化學原料藥"全產業鏈,前瞻布局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新能源產業鏈方面,聯合深莞共建新型儲能產業生態圈,推動"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多場景應用示范。智能裝備產業鏈方面,實施"人工智能+"專項行動,重點培育工業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低空經濟產業鏈方面,拓展動力電池、汽車電子等優勢產業應用場景,開展無人駕駛航空器等創新應用。銀發經濟生態圈方面,創新發展"醫療+康養+服務"融合業態,培育智慧養老新業態。
四、廣東省惠州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目前,惠州市已構建起以"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雙輪驅動、生命健康產業戰略突破的"2+1"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格局。2024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值突破3900億元、電子信息產值突破5500億元,生命健康產業蓄勢勃發。“2+1”現代產業集群更具競爭力,成為惠州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值得關注的是,惠州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家電、新能源電池等產業集群連續入選中國百強榜單,同時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布局已按下"加速鍵",構建起傳統優勢鞏固與新興動能培育的協同發展新生態。
五、廣東省惠州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鏈集群
根據《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惠州市創新構建"3+N"主體功能區體系,科學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在銜接廣東省主體功能分區的基礎上,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實施精準化空間治理:將惠城區(含仲愷高新區)、惠陽區(含大亞灣經開區)列為國家級城市化發展核心區;惠東縣(除四鎮外)、博羅縣納入省級城市化發展區;龍門縣定位為國家農產品主產保障區;惠東縣寶口等四鎮劃為省級重點生態保育區。
在區域協同層面,惠州著力構建"三向聯動"開放格局:向西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向東打造沿海經濟走廊對接海西經濟區,向北延伸發展軸帶動粵北地區。市域內部以"豐"字型交通骨架為脈絡,串聯重點功能片區,形成"交通-產業-城市"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通過統籌7個縣區資源,重點培育多個戰略平臺,打造引領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極核。
創新構建"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以羅浮山、象頭山等自然山體和海岸線為生態屏障,將全市劃分為生態保育區、城市集聚區、海洋經濟區三大功能板塊,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惠州市立足"國家級園區引領、千億級園區支撐、數字經濟賦能"的產業空間布局理念,系統推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重點強化大亞灣經開區、仲愷高新區和中韓(惠州)產業園三大國家級園區的空間保障能力,前瞻性預留擴區發展空間。通過整合縣域資源,高標準規劃建設七大千億級特色產業園: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工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和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形成差異化發展的產業載體體系。同時,在惠東、龍門戰略性布局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培育數字經濟新增長極。
為優化產業空間結構,惠州實施"三個集中"策略:推動園區外企業向園區集中、新增項目向園區集中、要素資源向園區集中。重點保障產業轉移主平臺空間需求,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通過建立"存量提質+增量優化"的雙輪驅動機制,全面提升產業空間利用效率,為萬億級產業集群培育提供堅實的空間支撐。
惠州市已形成以"2+1"產業集群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形成"鏈主引領、生態協同"的產業發展格局。在石化能源新材料領域,中海殼牌、恒力石化等企業構建起從基礎化工到高端新材料的完整產業鏈;電子信息產業以TCL、億緯鋰能為代表,在新型顯示、新能源電池等細分領域占據行業制高點;德賽西威、利元亨等企業則帶動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快速崛起,為惠州市構建起具有強大韌性和創新活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六、廣東省惠州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當前,惠州市新質生產力發展已形成"雙核引領、多鏈協同"的鮮明特征,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雙輪驅動,構建起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展望未來,惠州市新質生產力將呈現以下四大發展趨勢:
1、石化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惠州市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正加速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重點突破碳五、碳九等特色產業鏈,構建"基礎原料-高端材料-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生態。大亞灣石化區作為核心載體,已建成國內領先的碳捕集與封存示范項目,推動煉化一體化向綠色低碳轉型。同時,積極布局海上風電、氫能儲能等清潔能源項目,規劃到2027年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創新中心,實現高端化學品占比突破40%,單位產值能耗下降30%。
2、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惠州市電子信息產業正加速從制造向智造轉型,重點突破新型顯示、新能源電池等關鍵領域。通過深化"深圳創新+惠州轉化"協同機制,推動產業鏈向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實施"智改數轉"專項行動,計劃三年內推動800家規上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仲愷高新區已集聚數字經濟企業超1000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以上。
3、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
惠州市重點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實施"AI+"賦能計劃,推動大模型在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場景的深度應用。低空經濟方面,規劃建設3.5平方公里的專業園區,重點發展eVTOL整機制造、無人機巡檢系統等細分領域,預計到2026年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同步布局6G通信、生物合成等前沿技術,建設2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4、完善創新生態系統,強化發展支撐
惠州市著力構建"產學研金"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與港澳高校共建15個聯合實驗室,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推出"科技積分貸"等金融產品,科技貸款余額年均增長40%以上。通過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金融支持"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力爭到2027年研發投入強度突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