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近年來,廊坊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廊坊縣域創新能力連續6年居全省第一。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現代商貿物流、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4年,廊坊市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增加值948.8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06.6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進一步壯大,核心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為經濟發展不斷夯基蓄能。
上市企業:志晟信息(832171)、同飛股份(300990)、福成股份(600965)
相關企業:廊坊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廊坊市中通速遞服務有限公司、河北京東物流有限公司、廊坊萬金物流有限公司、廊坊市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維信諾(固安)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廊坊市鼎威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廊坊市鼎威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冀雅(廊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京東方(河北)移動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華田信科(廊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廊坊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潤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通(廊坊)云數據有限公司、廊坊市珍圭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精密電子(廊坊)有限公司
一、廊坊市宏觀經濟分析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環渤海腹地,北臨北京,東與天津交界,南接滄州,西和保定及雄安新區毗連,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地級市,幅員面積6429平方公里。廊坊背靠京津,面向雄安,地處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區“黃金三角”核心腹地,是以北京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稱。從宏觀經濟來看,廊坊市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2024年,廊坊市地區生產總值3904.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6.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25.3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62.6億元,增長5.6%。
工業生產穩中向好,綠色轉型持續推進。2024年廊坊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規上工業33個行業大類中,26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占78.8%。從投資端來看,2024年廊坊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3%,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71.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8.2%,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6.1%;第三產業投資下降7.8%,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38.4%。三次產業投資比為1.2:28.0:70.8。
消費市場活力增強,新興業態加快發展。2024年廊坊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6.2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限上消費品零售額641.7億元,增長7.8%。從商品類別看,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糧油食品、煙酒三類商品共拉動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6個百分點。從零售業態看,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12.1%,快于限上零售額4.3個百分點。
二、廊坊市產業結構分析
近年來,廊坊市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突出現代商貿物流和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引領,培育做強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文旅康養、食品和現代化農業五大重點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向上突圍取得新成效。
廊坊市域空間發展結構為“一主、兩副、三區、四軸、多點”。“一主”指中心城區,“兩副”指三河、霸州。“四軸”指京津發展主軸、津石發展軸、京唐發展軸、大廣發展軸。“三區”指北三縣、都市區、南三縣三大發展分區。“多點”指香河、大廠、固安、永清、大城、文安、燕郊、勝芳、碼頭9個區域發展節點。
廊坊市現轄6個縣(香河、大廠、永清、固安、文安、大城)、2個縣級市(三河、霸州)、2個市轄區(廣陽、安次)、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廊坊臨空經濟區。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如三河市主導產業為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等。文安縣主導產業為人造板、五金建材、塑料制品、電線電纜等。
三、廊坊市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分析
商貿物流是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的重要載體,是連接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紐帶。現代商貿物流產業是廊坊市主導產業。廊坊高度重視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發展,聚焦“一號工程”爭先機、搶賽道,全力打造世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推動一批快遞及關聯企業項目在廊坊市投資布局、落地建設。出臺《廊坊市功能型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方案》《廊坊市提升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十條措施》等政策文件,從郵政快遞業基礎設施建設、上下游產業發展、配套支持體系等多維度給予政策支持,為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此外,2025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新增廊坊商貿服務型、常州生產服務型等26個國家物流樞紐。在此次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中,廊坊作為新增的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是河北省唯一新增的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近年來,廊坊市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聚焦“物流愿景”,把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作為全市“一號工程”,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新布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創新驅動新優勢。把降低物流成本、賦能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核心任務,聚力打造世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2024年,廊坊市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增加值948.8億元,占GDP比重24.3%,比2023年提高6.8個百分點。
作為京津冀地區唯一的“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廊坊市快遞業近年來持續跑出“加速度”。2024年,全市快遞業務量達17.18億件,位居全國第26位,全市日均中轉量1500萬件,日均進出京快件單量778萬件,廊坊環京快遞服務圈作用凸顯,助力京津冀快遞跑出加速度。
國內物流50強企業相關業務在廊坊實現了全覆蓋,廊坊成為擁有河北省區域快遞總部及區域分撥中心最多的城市,以京東、“三通一達”等為代表的快遞區域總部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快遞行業“南有上海青浦、北有河北廊坊”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分析
“十四五”期間,廊坊市將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市的重要抓手,發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在2025年1月出臺了《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24—2030年)》,提出包括基礎與條件、總體思路、空間布局、發展方向、重點任務5個方面內容。《規劃》立足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聚焦特色領域,高位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集聚、企業實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大幅提升,指導廊坊市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綜合實力新跨越,形成“兩帶三組團”協同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格局,打造京津冀區域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構建廊坊特色新名片。
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已成為支撐廊坊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2024年,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06.6億元,同比增長15.1%,占河北省主營業務收入的16.9%,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獲批河北省首批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集聚雛形初顯,形成以廊坊開發區、燕郊高新區、固安高新區為主要產業聚集區的發展格局,廊坊開發區、三河市、固安縣電子信息產業總體規模達到全市85%。廊坊開發區在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領域持續發力,初步形成大數據領域產業集聚。燕郊高新區初步形成以光電子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儀器設備制造為特色的產業集聚。固安高新區發展屏幕面板及模組、基礎材料、顯示終端等重點環節,初步形成上中下游產業協同的新型顯示產業鏈。
截至2024年,廊坊市電子信息產業重點企業數量已達205家。在新型顯示領域 ,初步形成“發光材料-柔性屏/折疊屏-顯示模組-智能終端”新型顯示產業鏈,擁有維信諾(固安)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廊坊市鼎威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在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已建成一批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可為京津雄三地實時在線提供互聯網數據傳輸、存儲、處理服務。在空天信息領域,截至2024年底,廊坊市布局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產業關聯企業達到164家,實現產值87.26億元。
五、廊坊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總結
近年來,廊坊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廊坊縣域創新能力連續6年居全省第一。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現代商貿物流、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進一步壯大,核心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為經濟發展不斷夯基蓄能。未來,廊坊市將繼續突出主導產業引領,育強五大重點產業,聚焦打造世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加快推進臨空區“空高”聯運、主城區“空鐵公海郵”、永清“空鐵公海”三大多式聯運基地建設,爭列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探索建設商貿物流AI大模型,打造更多智慧物流應用場景;做強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實施“物流+”戰略,培優育強供應鏈物流、航空物流、冷鏈物流、低空物流,打造“物流之城、供應鏈之都”。聚焦建設電子信息產業高地,培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新型顯示、軟件服務、行業電子、光纖慣導5大產業矩陣,推動第六代AMOLED生產線升級、建華高科等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實施“算力+”“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探索打造世界級“智谷”。 實施制造強市戰略,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母機、應急裝備;舉辦京津冀機器人大賽,打造更多“機器人+”應用場景。生物醫藥產業,大力發展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藥、化藥、現代中藥、醫藥服務業。航空航天產業,支持臨空經濟區、廊坊開發區、三河、固安、安次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聚區。文旅康養產業,豐富文化、康養、戲劇、研學等旅游場景,打響“京畿福地·康養廊坊”品牌。食品和現代農業產業,支持霸州、三河、大廠、固安等地發展特色食品產業,實施重點農業項目6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