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繪制出非人靈長類食蟹猴的細胞轉錄組圖譜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繪制出非人靈長類食蟹猴的細胞轉錄組圖譜。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上,題為: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Macaca fascicularis。
我國科學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小鼠腦圖譜數據庫
腦功能涉及大腦多個腦區、多個核團和多種類型神經元群體之間的協作。因此,在全腦尺度上繪制高分辨率的腦聯接圖譜、解析神經聯接的結構、組織規律和功能機制,是全面理解腦工作原理的基礎。
我國科學家揭示了Piezo1蛋白介導機械力感知的分子機制
Piezo家族是哺乳動物細胞中鑒定發現的首類機械敏感性陽離子通道的孔道蛋白。作為機械力受體,其可通過感受細胞膜機械力的變化,將機械信號轉化為電信號或化學信號,在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自身觸覺、痛覺、本體覺等多種機械力感知信號傳導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Piezo家族包含Piezo1和Piezo2兩種亞型。
科學家首次揭示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方式——銅依賴性細胞死亡
銅是人體內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情況下,細胞通過主動的內環境穩態機制來調節細胞內銅的含量,以防止過量的銅積累而導致細胞損傷。
我國科學家設計構建了穩定、自調控的微生物共培養體系
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微生物共培養已成為化學品生物合成的新方法。應用微生物共培養技術不僅可以減輕代謝負擔,實現復雜化合物的合成,還可以充分發揮不同物種的優勢和能力,利用低劣生物質以提高目標產品經濟性。
科研人員研發解析納米藥物細胞內外分布及其藥效貢獻的新策略
納米藥物能夠增加難溶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毒副作用,并且可實現緩釋和靶向給藥等,是癌癥治療藥物研究的重點之一。納米藥物研發致力于將藥物高效輸送至細胞內靶點,但納米藥物細胞內外的分布情況以及分布于細胞外的納米藥物對療效的貢獻還遠未被理解。
我國科學家發現腸上皮細胞蛋白S-巰基化參與炎癥性腸病發病的分子機制
硫化氫(H2S)調節結腸上皮組織的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CBS)-H2S軸參與多種胃腸道紊亂,但CBS-H2S軸對結腸炎腸道和全身炎癥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調節肽選擇性識別神經調節肽U受體的分子機制
神經調節肽U受體(neuromedin U receptors,NMURs)包括NMUR1和NMUR2兩種亞型,已經成為治療肥胖、生物節律紊亂和免疫炎癥等重要疾病的熱門靶點之一。但是,目前NMURs與內源性多肽配體結合的結構和特異性以及受體激活機制仍不明確,為開發靶向NMURs的選擇性藥物帶來挑戰。
我國科學家揭示植物感知高溫的信號傳導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發團隊在《Nature Plants》雜志發表了題為“A nitric oxide burst at the shoot apex triggers a heat-responsive pathway in Arabidopsis”的文章。
我國科學家研制出用于多模態信息存儲加密的植入式瞬態可溶蠶絲蛋白存儲器
瞬態可溶存儲器是瞬態可溶電子植入器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信息存儲媒介,該存儲器在實現可控降解的同時還需具備穩定的存儲和加密功能。
科學家發現巨噬細胞可通過清除體內排出的受損線粒體實現棕色脂肪組織的高效產熱
既往研究表明,線粒體可以在細胞間轉移以控制代謝穩態。盡管棕色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占細胞體積的很大一部分,并持續發生重組以維持產熱,但仍不清楚在棕色脂肪組織(BAT)中是否發生了細胞之間的線粒體轉移并調節產熱。
科學家建立一種實現肺癌檢測、分型及伴隨診斷的技術平臺
肺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惡性腫瘤前列,據估計,全球每年有180萬人死于肺癌。腫瘤疾病的檢測、分型和伴隨診斷是臨床疾病控制的關鍵要素,能夠高性能檢測并同時實現肺癌的分型、藥物治療的伴隨診斷的檢測工具有重要的價值。
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小分子混合物可以促進哺乳動物心肌細胞的增殖和心臟再生
斑馬魚和哺乳動物的新生兒通過誘導內源性心肌細胞(CM)增殖而擁有強大的心臟再生能力,但成年哺乳動物心臟的再生潛力非常有限。用于誘導成年哺乳動物心臟再生的小分子藥物仍未取得顯著的突破。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可以促進哺乳動物CM增殖和心臟再生的小分子混合物。
科學家發現可以預測B前體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預后結局的靶標
近日,《BLOOD》雜志發表題為“High BMP4 expression in low/intermediate risk BCP-ALL identifies children with poor outcome”的文章,發現了檢測血液中骨形態發生蛋白4(BMP4)的表達水平可以預測兒童BCP-ALL的預后結局。
科學家開發增強CAR-T療法效果的新方法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是一種革命性的癌癥治療方法,然而目前還存在維持時間短、復發率高、對實體腫瘤療效不佳的缺陷。近期,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強化T細胞功能的方法,從而增強了CAR-T療法的效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Metabolism》期刊。
科學家開發一種通過小規模測序檢測癌癥DNA的新方法
癌癥患者的腫瘤細胞會釋放部分DNA片段到血液中,這些來自腫瘤組織的DNA片段會攜帶突變。在臨床樣本中發現罕見的DNA突變,對于生物醫學和診斷學等領域均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