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通過學習判斷珊瑚礁健康狀況
英國科學家團隊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可以通過學習“珊瑚礁之歌”來跟蹤珊瑚礁的健康狀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生態指標》雜志上。
科學家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天體分類
近日,葡萄牙研究人員開發出人工智能軟件SHEEP,可對天體進行自動模式識別。相關成果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刊物上。
科研人員發現摩擦電的微觀工作原理
韓國科研團隊成功發現摩擦電的微觀工作原理,有助于確定摩擦電移動時產生的電荷量,在提高“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工作效率、解決半導體因摩擦電引起的問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開發3D打印玻璃微結構新方法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了3D打印玻璃微結構的新方法(micro-CAL),突破原計算軸向光刻(CAL)技術界限,充分發揮其在玻璃結構中打印微尺度特征的能力從而使打印更精細。這種方法速度更快,可以生產出具有更高光學質量、設計靈活性和強度的物體。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科研人員首次創造出γ—石墨炔材料
科研人員通過炔基取代(alkynyl-substituted)苯單體的可逆動態炔烴易位合成了周期性的sp-sp2雜化碳同素異形體γ—石墨炔(γ-graphyne),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六烷基取代(hexa-alkynyl-substituted)苯作為共聚單體來生成晶體γ—石墨炔,實現了動力學和熱力學控制之間的平衡。
我國科學家揭示核孔復合物胞質環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
近期,西湖大學的科研團隊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ic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PC中胞質環(CR)亞基的結構。
科研團隊構建大腦神經圖景
英國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成像技術,可以在亞細胞水平(十億分之一米)捕獲有關腦組織結構和功能及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25日的《自然通訊》上。
我國科學家構建單細胞環形RNA分析技術及表達圖譜
環形RNA(circRNA)是一類在真核細胞中廣泛存在的內源性非編碼RNA分子。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的發展,可以對單個細胞中環形RNA進行捕獲測定,但效率較低,僅可部分揭示單細胞分辨率下環形RNA的表達模式。因此,單細胞水平的環形RNA表達及功能研究已成為該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
科學家揭示動物感染后發熱的生理機制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了與發熱相關的神經調控機制,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A preoptic neuronal population controls fever and appetite during sicknes。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體內監測柔性傳感器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柔性傳感器,可對大腦與腸道的神經遞質進行實時監測,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A tissue-like neurotransmitter sensor for the brain and gut。
科研人員揭示磷酸化纖維素納米纖維表面化學結構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磷酸化處理的纖維素納米纖維(cellulose nanofiber,CNF)表面可選擇性引入多聚磷酸,揭示了磷酸化CNF表面化學結構。
我國科學家利用工程微生物開展生態環境修復
生態環境治理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高度穩定的重金屬離子可以通過食物鏈逐漸富集,最終對全球糧食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微生物處理重金屬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但自然微生物無法滿足快速修復的需求。隨著合成生物學的興起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設計基因線路來控制生物體的行為,使轉基因微生物的環境可控釋放成為可能。
科研人員研制出高粘合強度的仿生水下粘合劑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的科研團隊基于貽貝粘附機制的仿生學研究,成功研制出在水下粘合強度超10MPa的水下粘合劑。
我國科學家發現非小細胞肺癌對紫杉醇耐藥新機制
肺癌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惡性腫瘤,其中80%~85%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紫杉醇(PTX)是治療晚期NSCLC的一線化療藥物。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容易對PTX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針對目前常見耐藥機制的治療方法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探索PTX耐藥的分子機制,發現新的耐藥靶點及治療藥物
科學家發現基于跨膜干細胞因子治療組織缺血的新方法
干細胞因子(SCF)作為一種具有調節造血、神經保護等多種生物學功能的細胞因子,對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缺血性疾病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但由于SCF存在肥大細胞激活相關的毒性,使這些治療方法的應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