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20000
10
科學家發現小膠質細胞鈣通道可調節神經性疼痛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天然免疫細胞,是神經炎癥的主要介質,神經炎癥是神經性疼痛的基礎。然而,控制小膠質細胞反應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期,來自西北大學和多倫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類名為Orai1的鈣通道,可以調節與神經炎癥和神經性疼痛相關的小膠質細胞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人三磷酸腺苷依賴的RNA解旋酶A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人三磷酸腺苷(ATP)依賴的核糖核酸(RNA)解旋酶A(DHX9)是一種多功能核蛋白,廣泛參與RNA的加工、轉錄和翻譯。研究表明,DHX9可以與細胞核中的亞基結合,促進下游促炎細胞因子轉錄,抵抗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感染,且多種病毒劫持DHX9以逃避先天免疫系統并促進自我復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應激顆粒異常是導致腓骨肌萎縮癥2型的關鍵機制
腓骨肌萎縮癥2型(CMT2,也稱為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2型)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周圍神經遺傳病。研究表明,許多引起CMT2的致病蛋白在細胞中的定位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但卻會導致患者表現出非常相似的臨床癥狀,其共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科學家揭示原癌基因Cyclin E在腫瘤全基因組倍增中的重要作用
人體絕大多數細胞為二倍體,同時,機體存在大量細胞周期調控機制以確保細胞在連續的分裂過程中保持二倍體狀態。全基因組倍增(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WGD)是具有組織特異性的常見基因突變模式,即天然二倍體細胞轉變為基因不穩定的四倍體細胞。
國外科學家發現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表觀轉錄調控新機制
表觀轉錄組被發現參與調控包括RNA轉錄、剪切、轉運、翻譯、穩定性、降解、折疊等各個方面的RNA代謝過程,調節發育、衰老以及腫瘤發生等多種生物學過程。多項研究發現,表觀轉錄組在哺乳動物神經系統中發揮了多種多樣的調控作用,但研究主要集中在mRNA的N6-腺苷酸甲基化(m6A)修飾上,其他類型的RNA化學修飾功能尚待研究。
我國科學家揭示信號淋巴細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員7在膿毒癥中的炎癥調節機制
膿毒癥是由細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過度的炎癥反應可導致膿毒癥患者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但是,限制過度炎癥的調節機制仍不清楚,且大多數已知治療靶點的臨床效果不佳,亟需進一步探索膿毒癥的炎癥調節機制,以開發更加有效的治療手段。
科學家發現調節睡眠的重要基因
人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了與人類睡眠相關的遺傳變異,然而,驗證它們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近期,來自德克薩斯A&M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使用從變異到基因定位的分析方法,證明了PIG-Q基因與人類、果蠅和斑馬魚的睡眠調節有關。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結核病基因組組裝工具
結核病(TB)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結核分枝桿菌(MTB)是導致TB的細菌,據估計,2021年全球新發TB患者1060萬人,并造成160萬人死亡。
新研究向開發遺傳性失明的新療法邁出關鍵一步
2023年1月12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證明了使用脂質納米顆粒和mRNA結合治療罕見遺傳性失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