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驢肉火燒”的“掛羊頭賣狗肉”行為給“河間驢肉”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品牌帶來了“傾覆的風險”,也凸顯“當事人不在意、監管部門不作為、消費者不知情”的現實難題。
河間“驢肉火燒”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小吃,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成了部分上班族的午餐。類似的還有福建“沙縣小吃”、甘肅“牛肉拉面”、北京“華天小吃”等,大多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風景。它們在滿足人們飲食需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傳播著中國的飲食文化。
為了賺黑心錢,不法商家以為“普通消費者看不出來,也吃不出來”而沾沾自喜,這是典型的掩耳盜鈴之舉。一個美食品牌,創立出來不容易,毀掉卻是分分鐘的事。這樣的事例不少。若干年前,三鹿奶粉因摻假被逼退出市場,好端端的奶業名牌產品幾乎一夜之間淪為歷史塵埃,這樣的慘痛教訓至今為業界所惋惜。名牌產品需要用心、精心維護。德國的電器、瑞士的手表,一些西方國家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在于從每一個部件到每一道程序都悉心呵護。事實證明,凡是能夠讓消費者銘記在心、放心購買的產品,無一不是視品質為生命的典范。企業經營者把質量當成生命線,消費者才會信賴其產品。只有生產者重視質量、珍視品牌聲譽,只有監管部門勇于擔責、切實負責、盡心盡責,名牌才有延續的生命力。
維護大眾美食品牌聲譽,目前并不缺乏應有的手段。從制度法律層面,有專門的規劃和具體的要求,有《刑法》《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后盾;從監管層面,有完善的食藥產品監管部門,有規范的懲處程序和罰則;從監督層面,有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有完善的舉報監督渠道。關鍵是形成合力,本著“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遏制違法違規行為,讓大眾美食品牌在中華大地上穩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