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念活這本“桃經”,并非一蹴而就。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副書記、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泰安綜合試驗站站長張安寧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我省果業生產進入低迷期,果品銷售不暢,特別是桃子。不少產區桃子“品種老化、果樹老齡、果農老齡、果園郁閉、土壤酸化”等問題突出。2019年,中早熟品種的桃子嚴重滯銷,價格創新低,出現了“三、六、九”現象(每斤價格三角、六角、九角),不少中熟毛桃掛樹不采摘,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在張安寧看來,想要在桃產業上破題,僅一村一鎮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地方政府需跳出農業干農業,放下桃子念“桃經”,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傳統農業全鏈條升值,才能真正念活這本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挑著金山銀山的致富“桃經”。
在品種選擇上,長期從事桃育種栽培與果樹設施栽培的張安寧認為,必須優化品種結構,主打黃桃系列,其他品種有益補充,早、中、晚熟品種比例逐步調整到2:5:3,改變以中熟毛桃品種為主的局面。
同時,張安寧建議,建設高標準現代優質桃基地,采用寬行密植、起壟覆蓋、“Y”整枝、配套肥水一體化、行間生草、綠色防控等技術,推廣標準化管理,提高優果率,增加果園效益。重點推行增施有機肥、合理負載、肥水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郁閉園改造等技術,以提升果品質量。
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引導,大力培育賞花采摘、休閑度假、康養、民俗和體育健身等鄉村旅游業態,創建一批鄉村旅游重點鎮村、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和規模適度的田園綜合體,不斷豐富桃產業內涵。
記者在大張莊鎮蹲點后,又到了距其30多公里的西里鎮。當地也在深挖桃產業的“增收潛力”,把一棵樹,從花到果,再到果木枝條,都利用起來。
“老杜,俺家還有幾棵老桃樹,啥時候有空了過去看看。”西里鎮江家峪村的村民朱慶民喊道。在江家峪村,一提起“老杜”,村民都很服氣。老杜名叫杜繼鋼,當記者初見老杜時,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老杜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木屑橫飛的車間里。黝黑的皮膚,很難想象他居然是沂源縣杜氏木藝坊的老板。他憨厚地笑著告訴我們,其實他就是江家峪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江家峪村位于西里鎮駐地西南方向7公里處,以種植中華壽桃為主。前些年,看到各家各戶堆在路邊的老桃樹,杜繼鋼犯了愁,“燒了吧,怪可惜的,那咋辦呢”。偶然的機會,老杜了解到木藝加工,心思活泛的他開始打起了老桃木的主意。西里鎮作為蜜桃小鎮,林地面積達6萬畝,其中70%是桃樹、蘋果樹,果木質地細膩,適宜工藝品雕刻。為了發揮林果資源優勢,推進老化果木深加工,杜繼鋼利用在外學習的先進經驗,通過招商引資,在江家峪村成立了全縣唯一一家桃果木工藝品深加工企業,深入挖掘桃木“吉祥、辟邪、納福、鎮宅”和蘋果木“平安、智慧、喜慶、健康、美麗、和諧、團圓”的文化內涵。去年,杜氏木藝坊年可實現生產總值500多萬元,帶動村民增收150萬元。


2023-2029年中國桃子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2023-2029年中國桃子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桃子行業企業運營分析,2023-2029年中國桃子產業發展趨勢及前景分析,2023-2029年中國桃子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