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在全國各地開展以來,頭盔一直是個熱度不減的話題。就在近日,在“安全頭盔”大幅漲價的情況下,四川宜賓南溪區推出“共享頭盔”,當地民眾可以無需押金免費借用,使用期限為7天,此舉得到輿論廣泛認可。
無獨有偶,6月2日,湖北武漢江夏區交通大隊,也推出了“共享頭盔”免費使用服務。民警現場教市民使用頭盔的方法,駕駛人登記信息后可免費使用頭盔一周,歸還后民警會對頭盔消毒處理。
這兩地采取的舉措無疑頗顯人性化。任何政策措施的推行,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涉及大眾生活習慣,一時半會兒很難糾偏。這就需要一個耐心引導、循序漸進的過程。宜賓南溪區和武漢江夏區的做法,便讓我們看到了這種柔軟的緩沖帶。
行為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一個行為堅持21天以上,就可以成為習慣。這個說法不一定精準,但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習慣,確實需要時間來兌現。比如,在初期,肯定有人出了門之后,才發現自己忘了戴頭盔,或者直到被交警攔下才意識到。這個時候,如果有“共享頭盔”來應個急,不失為一種善意的提醒。
另外,在借出頭盔的同時,民警也可以順便給市民普及安全知識。很多時候,安全意識的缺乏,正是因為安全知識接收不充分、認知不到位造成的。
無錫市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該市電動自行車事故數占全市事故總數的30%,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占全市事故死亡人數總數的36.20%。在整個江蘇省,2019年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致死人員中,因顱腦損傷致死的比例為69%,在無錫這個數據更是高達87%。
而在“一盔一帶”倡議提出后,5月14日,南京交警部門曾透露,該市騎乘電動車佩戴頭盔安全管理措施實施兩周以來,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佩戴頭盔率已提升到近80%。與去年同期相比,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受傷人數下降68%。
由此可見,一起交通事故中,戴頭盔和不戴頭盔,可能是生與死的區別。“騎車戴頭盔,無盔不騎車”,這句話應像“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記在每一個人心中。通過“共享頭盔”的方式,也可以順便把這種安全知識和意識更進一步傳達出去。
推出“共享頭盔”的新舉措,既方便了民眾出行,又為民眾節約了經濟開支,短期內還能緩解所在地“一盔難求”的局面。到頭來,此舉的價值不僅僅在于那份小小的柔性關懷,更是通過一種讓人容易接受的形式,傳遞安全意識和行為規范,“敦促”很多人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
當然還要意識到,最終的安全,不能只靠政策或者交警來守護,還是要在內心真正樹立起自我保護意識,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文明出行的習慣。畢竟頭盔可以免費,但生命是無價的;頭盔可以共享,但生命是自己的,且只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