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近年來,無錫市以"465"現代產業體系為戰略框架,構建起層次分明、梯次發展的現代化產業新格局。該體系以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四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地標產業為引領,以高端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紡織服裝六大優勢產業為支撐,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第三代半導體五大未來產業,形成了"地標產業樹標桿、優勢產業強根基、未來產業拓空間"的良性發展態勢,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上市企業:卓勝微(300782.SZ)、長電科技(600584.SH)、雅克科技(002409.SZ)、藥明康德(603259.SH)、四環生物(000518.SZ)、迪哲醫藥(688192.SH)、祥生醫療(688358.SH)、協鑫能科(002015.SZ)、雙良節能(600481.SH)、先導智能(300450.SZ)、弘元綠能(603185.SH)、威孚高科(000581.SZ)、華光環能(600475.SH)、鵬鷂環保(300664.SZ)
相關企業:無錫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無錫村田電子有限公司、無錫飛翎電子有限公司、無錫物聯網創新中心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無錫星驅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金山環??萍加邢薰?
關鍵詞:江蘇省無錫市、新質生產力、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高端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紡織服裝、"465"現代產業體系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江蘇省無錫市經濟運行情況
無錫作為國務院確立的長三角地區重要中心城市,與蘇州、常州共同構成引領蘇南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無錫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為工作導向,全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穩經濟促發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無錫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中國式現代化無錫實踐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數據顯示:2024年無錫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263.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增速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40.45億元,增長3.5%,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增加值7716.02億元,增長6.2%,制造業強市地位持續鞏固;第三產業增加值8406.82億元,增長5.4%,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三大產業協同發力,共同推動無錫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無錫市已構建起以"465"為標志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培育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三大地標性產業集群,持續壯大高端裝備、新能源等優勢產業。202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6.1%的穩健增長,展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在產業升級方面,無錫市多措并舉:一是深化"465"現代產業集群和"3010"重點產業鏈建設,創新實施"六個一"推進機制;二是成功舉辦2024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盛會,涵蓋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前沿領域;三是積極布局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提升至41.6%和52.8%,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近年來,無錫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系統思維統籌推進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通過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構建起"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的梯次發展格局,取得顯著成效。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2024年無錫市實現重點產業鏈新型研發機構全覆蓋,高新技術企業突破73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二,全球燈塔工廠增至4家,彰顯了無錫制造的全球競爭力。在產業集群培育方面,形成7個營收超2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增至5個。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地標產業加速崛起,產業顯示度持續提升。在新興賽道布局方面,未來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大關,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產業蓬勃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三、江蘇省無錫市新質生產力政策背景
2024年,"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引擎。作為長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無錫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率先探索新質生產力培育路徑。無錫市以系統性政策供給為抓手,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支撐體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無錫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行動方案》《關于加快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無錫市深化“數據要素×”行動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動場景創新的實施意見》《加快培育發展“465”現代產業集群鏈主企業的實施意見》《無錫市零碳園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要素配置、場景應用、綠色發展等多個維度,為無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
無錫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科技創新置于核心戰略位置,明確提出"以創新效能提升驅動高水平科技強市建設"的發展目標。報告強調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和必答課題,通過強化"三大作用"協同發力——即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科研院所支撐作用和政府服務保障作用,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并報告重點部署了三大攻堅任務:一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作用。實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行動,持續壯大創新企業矩陣,確保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000家。二是放大院所支撐賦能作用。發揮無錫大院大所資源富集優勢,高水平打造山水東路科創谷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著力放大技術溢出效應,支持國字號實驗室承擔重大戰略任務,新建3家省重點實驗室,務實加強與東南大學等“7+12”高校合作,支持有條件高校在錫設立技術轉移分中心,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650億元。三是發揮政府服務推動作用。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制定實施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政策,全面探索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改革,拓展經費使用“負面清單”覆蓋面,完善“三首”產品支持政策,實施“太湖之光”科技攻關項目100個以上。
四、江蘇省無錫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無錫市以"465"現代產業體系為戰略框架,構建起層次分明、梯次發展的現代化產業新格局。該體系以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四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地標產業為引領,以高端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紡織服裝六大優勢產業為支撐,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第三代半導體五大未來產業,形成了"地標產業樹標桿、優勢產業強根基、未來產業拓空間"的良性發展態勢,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無錫市在《構建"465"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意見》中創新性提出"鏈長制"推進機制,配套出臺"六個一"(一個產業鏈發展規劃、一套專項支持政策、一個工作專班、一批重點項目、一個創新體系、一家聯盟協會)系統化工作方案。該方案聚焦30條重點產業鏈梯次培育,著力打造10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卓越產業鏈,構建了"基礎層(15條傳統優勢產業鏈)-核心層(10條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引領層(5條未來產業鏈)"的三級產業梯隊。通過創新實施"鏈長+鏈主"雙鏈驅動機制和產業鏈創新聯合體模式,計劃到2025年實現:10個重點產業集群總營收突破2.6萬億元,形成"1+2+5+2"的梯次規模格局(即1個5000億級、2個3000億級、5個2000億級和2個1500億級產業集群);5個未來產業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最終目標是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萬億元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融合示范區和5000億元級先進裝備產業創新引領區,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重要支撐。
五、江蘇省無錫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鏈集群
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無錫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在區域發展中具有戰略支點作用。無錫市積極踐行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重點推進三方面空間協同:一是主動對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協作;二是促進環太湖城市群協同發展,推動長江南北岸城市功能聯動;三是深化蘇錫常都市圈國土空間協同治理,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新格局。
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無錫市立足江蘇省總體布局,突出生態優先、文化傳承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通江達湖、一體兩翼、阡陌田園、城鄉互融"的總體格局。具體而言:在生態安全格局上,重點保護太湖流域生態環境,筑牢區域生態屏障;在城鎮發展格局上,形成"一軸一環三帶"的骨干框架(滬寧創新發展軸、環太湖生態人文圈、長江生態文化帶等);在產業空間布局上,打造"一體兩翼兩區"的功能體系(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區、錫東錫西兩翼拓展區、宜興江陰兩大協同發展區),充分彰顯山水相依、古今交融的無錫特色。
無錫市構建了"一核兩翼多極"的產業空間布局體系,以太湖灣科創帶為創新核心,錫東新城和錫西片區為發展兩翼,江陰、宜興等特色功能區為支撐節點,形成了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三大地標產業集群與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通過"園區集聚+產業鏈協同"的發展模式,重點產業本地配套率達65%以上,建成2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實現了產業集約化發展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當前,無錫正著力推進產城融合與區域協同,通過深化蘇錫常產業鏈協作、提升空間利用效率、完善產業服務體系等舉措,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為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重要支撐。
無錫市重點產業鏈已形成龍頭企業引領、配套企業協同的完整產業生態,代表性企業呈現三大特征:一是空間集聚效應顯著,90%以上龍頭企業集中于新吳區(華虹半導體、SK海力士等集成電路企業)、濱湖區(藥明生物、遠景智能等生物醫藥和物聯網企業)等核心功能區;二是創新能力突出,主要企業均設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在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如卓勝微的射頻芯片、先導智能的光伏設備全球領先;三是產業鏈協同性強,各領域均形成"鏈主+配套"體系,如集成電路產業從錫山區的卓勝微(設計)到新吳區的華虹(制造)再到濱湖區的華進半導體(封測)實現全鏈布局。當前無錫正通過強化鏈主企業培育、完善配套引進、推動產學研協同等舉措,持續提升重點產業鏈的集群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六、江蘇省無錫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目前,無錫市以“465”現代產業體系為核心,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三大地標產業全國領先,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加速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超40%。從發展態勢看,無錫新質生產力發展已進入創新驅動、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階段,未來將通過科技突破、產業升級、數字賦能和低碳轉型,持續鞏固長三角先進制造高地和科創中心地位。
1、創新能級躍升,打造國家級科創策源地
無錫將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在量子科技領域,依托江南大學等高校建設量子信息研究院,推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在商業航天領域,加快錫山航天產業園建設,培育衛星制造、火箭零部件等配套產業鏈。同時,將太湖實驗室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研發機構,爭取3-5個重大科研項目納入國家科技專項。
2、產業集群進階,構建世界級產業地標
無錫將重點提升"465"現代產業集群能級,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在物聯網領域,加快6G、星地一體通信等新技術研發,構建"感知-傳輸-應用"全產業鏈生態;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突破第三代半導體、先進封裝等關鍵技術,打造從設計到制造的完整產業閉環。同時,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圈,依托碩放機場建設無人機測試基地和通航產業園;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重點發展伺服電機、智能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力爭培育3-5家行業獨角獸企業。通過"鏈長+鏈主"雙輪驅動,到2025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3、數實深度融合,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
無錫將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重點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專項行動,建設100家以上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依托國家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打造3-5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重點發展"AI+工業檢測""數字孿生+城市治理"等創新場景,在經開區建設元宇宙創新試驗區。通過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培育數據交易、數據安全等新興業態,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成為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4、綠色低碳轉型,建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
無錫將系統推進產業綠色化轉型,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在能源領域,重點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智能微電網等新技術,建設零碳園區示范項目10個以上。氫能產業重點突破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打造"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同時,依托宜興環??萍紙@,發展工業廢水處理、固廢資源化等環保裝備制造,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構建覆蓋重點產業的綠色供應鏈體系,成為長三角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