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15日)晚間,聯想集團(00992.HK)公告稱,知名主持人楊瀾已獲委任為公司獨立非執(zhí)行董事,該任命即日起生效,特定任期為三年。
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財政年度,聯想集團非執(zhí)行董事的年度董事酬金為33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34.34萬元),包括董事現金10萬美元及價值23萬美元的股權權益。
很多人可能覺得,一邊是優(yōu)雅、知性的資深媒體人楊瀾,一邊是全球化的科技公司,此番聯手好像有些“跨界”?其實不然。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二者其實早有交集。
楊元慶這樣評價楊瀾
18年前曾聯手“賣唱片”
聯想集團公告中稱,楊瀾現年52歲,是中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及傳媒企業(yè)家,在業(yè)內約有三十年經驗。她是陽光媒體集團及陽光文化基金會聯合創(chuàng)辦人及主席,陽光媒體集團為民營媒體集團,其業(yè)務范圍包括制作高質量影視節(jié)目、影視綜合營銷、教育、女性社區(qū)、出版及文化旅游規(guī)劃與大型文化演出創(chuàng)制等領域,業(yè)務遍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美國,而陽光文化基金會為非牟利團體旨在改善教育、傳播慈善文化。楊瀾于1990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英語學士學位,1996年獲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碩士學位。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聯想集團主席及CEO楊元慶表示,楊瀾加入聯想董事會的同時,聯想正在專注于其國際化的角色,以及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yè),聯想正在承擔比以往更重大的責任。
楊元慶還表示,展望未來,面對一個全球化變化和轉型的世界之時,對于聯想而言,楊瀾在慈善事業(yè)的經驗、見解和建議,會被證明是無價的。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這里提到的陽光媒體集團,由楊瀾和其丈夫吳征創(chuàng)立于1999年。吳征則是陽光媒體投資事業(yè)集團創(chuàng)始人,后創(chuàng)建紅巖資本集團。
1999年10月,楊瀾辭去了鳳凰衛(wèi)視的工作。從鳳凰衛(wèi)視退出之后,楊瀾曾一度沉寂。2000年3月,她突然之間收購了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借殼上市,準備打造一個陽光文化的傳媒帝國。
2000年8月,楊瀾在香港創(chuàng)辦陽光衛(wèi)視。
截自陽光媒體集團官網
2002年7月,楊瀾和聯想有過一次合作。雙方合作的主要項目是借助聯想集團遍布全國的軟件專賣店,進行音像制品的連鎖經營。
據人民網當時報道:
在香港上市的陽光文化媒體集團(注:前身即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2002年5月更名)宣布,該集團附屬公司京文唱片有限公司,已經與聯想集團達成跨行業(yè)合作協議,兩家公司將利用各自的資源和優(yōu)勢,在影音產品發(fā)行渠道、品牌滲透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合力合作,開拓多媒體連鎖音像市場。
根據協議,京文唱片公司的影音產品將以每月10家的速度,全面進駐北京的“聯想1+1”連鎖店。此舉在改變影音產品發(fā)行渠道傳統單一模式的同時,也拓寬了“陽光文化”的市場經營空間。
陽光文化出版集團行政總裁許鐘民說,“聯想1+1”連鎖店是目前內地最大的電腦專賣店體系之一,通過聯想的連鎖店,可讓消費者可以在享受“聯想1+1”的專業(yè)服務之余,也能方便地購買各種優(yōu)質的影音產品。
不過,楊瀾的生意做得并不順利。2003年6月,上年虧損3.5億港元的陽光文化媒體集團,以3500萬港元價格賣掉了京文唱片。
2005年7月3日,楊瀾向媒體和社會宣布:將她與吳征共同持有的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同時楊瀾辭去了包括陽光媒體投資董事局主席在內的所有相關管理職務。
廣州日報旗下《贏周刊》當時報道稱,這個重大舉措背后的意義是:楊瀾的5年商業(yè)生涯從此劃上了一個句號,正式作別商界。以后楊瀾主要將從事她喜歡并擅長的文化傳播事業(yè),并積極投身環(huán)保、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yè)。
對人工智能“深有研究”
聯想集團還介紹,楊瀾對人工智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表了紀錄片系列,并出版了書籍。現為國際特殊奧林匹克全球形象大使及全球董事、林肯中心總裁理事會成員及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常務理事。她曾分別應邀出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和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陳述人,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形象大使。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楊瀾對人工智能有深入研究,此言非虛。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探尋人工智能》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達到8.7。第二季也于去年播出。
在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楊瀾說:她做《探尋人工智能》的想法從2014年就有了。當年《時代周刊》刊登了“可以改變人類未來的科技”的年度總結報告,其中講到了人工智能,讓她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于是她開始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發(fā)展,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卷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的代表算法之一)。
另一方面,楊瀾與科技界的領軍人物張亞勤、李彥宏等都比較熟,私下也常聽他們講各種人工智能的事情。“不僅是好奇,我覺得,這正是未來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們整個文明形態(tài)的一種技術顛覆。所以2015年下半年,我跟《楊瀾訪談錄》團隊說,要做一個人工智能的選題——雖然那時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還比較陌生。但這是《楊瀾訪談錄》責任和使命的一種自然延續(xù),記錄一個時代成長的軌跡、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
陽光媒體集團官網介紹稱,
《楊瀾訪談錄》歷時一年遍訪五國二十城,到訪30多個人工智能研究機構,采訪80多位行業(yè)專家,帶觀眾們一起體驗包括無人駕駛汽車、仿真機器人、家用機器人、工業(yè)機器人Baxter、盲人眼鏡、機器人酒店等在內的新科技,展示語音識別、圖像識別、VR技術、AR技術等在內的前沿人工智能技術。其中既有科技感和未來感的科技展示,也有通過對人工智能歷史回溯、對于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爭議等,展現這一話題的深度和銳度
據網易科技,去年11月16日,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2019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舉行。在科技傳播頒獎典禮上,楊瀾獲“2019大數據科技傳播獎領軍人獎”。
楊瀾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我作為文科生跨界科技,使我能夠更好的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科技,更為準確的傳播科技。另一方面我以人文關懷的視角去關注科技后,更加清晰的看到科技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發(fā)現科技是求真向善的,同時也是美的,大多數科學家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追求,科學與藝術是科技的雙翼。我和科技確認過眼神,我相信科技的發(fā)展能夠在新時代引領我們不斷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