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秦朝,你會想到什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還是壯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在山東省博物館開展。本期新華訪談邀請到了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我們跟隨他一起去傾聽文物背后的故事。
精彩觀點
新華網
在山東舉辦這個展覽,有什么樣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鄭同修
因為秦朝和齊國存在歷史淵源,所以在山東舉辦這個展覽是具有特殊含義的。
秦朝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實現了全國統(tǒng)一,開啟了秦漢文明。在山東舉辦這個展覽具有特殊的含義。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后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之后就形成了全國大一統(tǒng)的局面,形成了秦帝國。就是說,齊國的滅亡是和秦帝國的全國統(tǒng)一是同步的。這個展覽匯集了來自全國23家文博單位的代表秦文化的文物珍品,數量比較大,接近150余件。
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在本次展覽的展品中也可以看到,有些展品帶有明確的秦王朝紀年的標記,比方山東鄒城出土的秦詔量、煙臺的秦鐵權,都有明確的紀年銘文標記,所以我們可以準確地判斷它們是秦朝的文物。秦始皇在歷史上有過五次東巡,其中有三次到了山東,因此才有了秦朝的瑯琊刻石、泰山刻石這些舉世聞名的文物。并且,瑯琊臺在去年也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fā)掘,從而加深對秦文化的研究。
新華網
本次展覽有哪些的看點?
鄭同修
如果以我的角度來看,最為入眼的首先是兵馬俑。
本次展出的文物可以說每一件都是精品,如果以我的角度來看,最為入眼的首先是兵馬俑,包括將軍俑和跪射俑,還有那件彩色的復制品。為什么會有一件彩色的復制品呢?是因為在兵馬俑當時出土的時候,有很多是彩繪的,但是由于當時我們的科技保護手段遠遠不如今天,所以造成了顏料的脫落,現在看到的大多是灰色的。現在,我們以發(fā)掘時保存的一些資料為參照來進行復制,從而讓觀眾們了解到當時軍士的穿著、鎧甲的形狀、服飾的紋樣等等,給人以更加直觀的感覺。
新華網
我們應該怎么去看“懂”這一場文物展覽?
鄭同修
我們要讓文物"活"起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次展出的文物每一件都有很多的故事,現在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的挖掘。我一直反對展覽“見物不見人”,我們要讓物活起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僅僅是看文物有多么精美,具有怎么樣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研究價值,而是要更注重這個文物是怎么被發(fā)現的,怎么被發(fā)掘的,是如何進行保護的,從而能讓我們在展柜上能夠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實際上還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是指我們考古工作者的故事,也是指我們古代當時使用這件物品的人的故事。這就需要去研究秦的歷史、齊的歷史。這個展覽,包含了秦文化、齊文化等等多種文化,是一個秦統(tǒng)一后的大帝國的展覽,幾乎涉及到了戰(zhàn)國七雄的各個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