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是這樣。以浙大兒院為例,自從2000年開始在浙江省率先建立肥胖專科門診以來,就診的小胖墩從開始的三三兩兩到現在的絡繹不絕,充分體現了兒童肥胖發生率上升的事實,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各大醫院的內分泌或生長發育專科。
我們國家是慢病大國,而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慢性病的共同土壤就是肥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長了10倍以上,且低齡化、嚴重化趨勢明顯。據我們“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研究結果顯示,2009年至2012年,我國兒童超重率是11.8,肥胖率是8.1,加在一起接近20%,也就是說100個孩子里面有20個超重或是肥胖。現在兒童肥胖發病年齡越來越小,情況越來越重,對醫療資源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兒童肥胖必須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早期診斷、早期干預!
怎樣辨別兒童肥胖?兒童肥胖會對兒童健康產生哪些危害?
兒童肥胖比較好鑒別。一般情況下,2周歲以上孩子的體重應該是年齡×2加上8。比如,一個6周歲的孩子,6×2+8等于20公斤,如果超出這個數值的20%以上,那這個孩子就得注意了。 臨床上醫生會用到體塊指數(BMI)來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肥胖,體塊指數就是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和成人的BMI不同,兒童的BMI要分年齡段。此外,醫學上還會用到腰圍身高比,用于辨別是否有中心性肥胖,如果該比例超過0.48就應當高度警惕中心性肥胖及其帶來的并發癥。
兒童肥胖容易引發很多并發癥。最常見的是脂肪肝,可能有家長會疑惑,小孩子不喝酒怎么會有脂肪肝?兒童患的脂肪肝我們叫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由于肥胖導致游離脂肪酸像一種炎癥一樣打擊肝臟,當肝細胞破壞后,就會得肝炎,炎癥以后還會引發纖維化、硬化、局灶增生、結節增多,發生肝癌的概率也會變高。此外,兒童肥胖還會出現黑棘皮癥、高胰島素血癥甚至2型糖尿病等并發癥,早早成為“三高”人群。
作為兒童內分泌方面的專家,您認為導致兒童肥胖現象加重的原因有哪些?
肥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得食物變得更加便利,吃得多運動又相對少,再加上孩子課業壓力大,能量的過多積蓄導致孩子更容易變胖。
其次,兒童肥胖還有遺傳的因素。醫學上認為,如果父母雙親都胖,孩子胖的概率可能達到70%~80%。即使只有父母一方肥胖,這個概率仍高達40%-60%。
另外,兒童肥胖還和錯誤的生活方式有關。有的家長特別喜歡給孩子喝鮮果汁,覺得果汁有營養,這其實是個誤區。在身體未攝取足夠能量的情況下,水果確實可以為身體補充能量,但如身體能量已經“儲滿”,過量的糖份留在體內,也會轉成脂肪造成肥胖。另外,過多的果糖攝入人體后,會轉化成合成嘌呤的底物,使得尿酸生成增多,增加痛風的風險。
對于預防、干預兒童肥胖您有何建議?
以前我們說減肥要從娃娃抓起,現在應該是要從胎兒抓起,因為從全生命周期來看,部分孩子的肥胖其實和媽媽妊娠時的宮內狀況、懷孕過程有關。孕婦要合理飲食、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孕期不能太胖也不要太瘦。此外,全家人要一起呵護孕婦,營造和諧舒心的家庭氛圍。還要定期做產前檢查,一看孕婦健不健康,二看胎兒生長發育是否符合正常的成長曲線。無論是巨大兒還是小于胎齡兒都不好,健健康康的正常體重是最好的。
孩子出生后,家長們一定要正確喂養,充分認識到肥胖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并發癥。在孩子的體重管理過程中,家長們的意見要高度統一,齊心協力為孩子制定正確的營養計劃、運動計劃、學習計劃、成長計劃,同時父母親自己也要做出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