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39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快速自愈的活體材料
活體材料的核心優勢之一是自修復,目前,這種自修復全部依靠細胞自身的生長更新,自修復時間在幾個到幾十個小時之間。但是具體應用在可穿戴器件中時,材料在拉伸或折疊后必須快速修復,才能保證器件運行的穩定性,因此對自修復的時間要求通常是分鐘級。
科學家發現腫瘤微環境是胰腺癌細胞狀態轉換的驅動因素
目前,針對胰腺癌的靶向治療藥物非常少,大多數患者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往往因為產生耐藥性而停止治療。近日,來自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驗證了腫瘤微環境是胰腺癌細胞惡性狀態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癌細胞狀態影響癌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期刊,標題為:Microenvironment drives cell state, plasticity, and drug response in pancreatic cancer。
新研究確定產生視紫紅質的關鍵機制
全世界每6分鐘就會有一個人失明,人類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種名為視網膜色素變性(RP)的疾病,它會導致視網膜逐步退化,并最終視力喪失。視紫紅質是光感受器的光敏蛋白,全球大約十分之一的視網膜色素變性病例是由視紫紅質基因突變引起的。
一種光電容積脈搏波測量方式有望實現指夾式血壓測量
近年來,生物傳感設備的深入研究和進步大大提升了人類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的手段,可以幫助醫生更快速、便利、準確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但是,因血壓的準確性可能受到緊張情緒的影響(如“白大衣性高血壓”等),所以快速、便捷、輕松的血壓測量和持續的血壓監測技術仍存在較大需求和開發空間。
我國科學家解析人類下丘腦發育的時空動態特征
北京師范大學吳倩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以及北京安貞醫院的張軍教授合作,系統揭示了人類下丘腦單細胞轉錄組的時空動態變化和譜系發育特征。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ell Stem Cell》上,題為:Deciphering the spatial-tempora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human hypothalamus development。
科學家發現皰疹病毒入侵神經系統的機制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屬致病性人類α皰疹病毒,能引起齦口炎、角膜結膜、腦炎、生殖系統感染以及新生兒感染等多種疾病。
新研究追蹤聽覺通路的神經元活動
我們都知道,感官知覺是非常靈活的,會根據行為和環境發生變化。當從主動感知聲音到被動聽到聲音時,大腦中發生了什么呢?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小鼠大腦中兩種聲音處理的神經元回答了這個問題。
科學家發現個體對自我感知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模糊的神經機制
人體感知的基本原理是,當觀察者與物體的距離增加時,觀察者對物體的感知會以對數的形式進行壓縮(如不能區分開多個物體),使物體難以區分,這個基本原則也適用于自我意識。
科學家發現人腦皮層前體細胞可產生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
人腦皮層前體細胞在神經發育過程中,可產生興奮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但能否產生抑制性神經元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Individual human cortical progenitors can produc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ns”的文章。
科學家發現B4GALT1的一種錯義突變與低密度脂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水平降低有關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兩種危險因素的罕見和常見遺傳變異已被確定。然而,對一種以上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具有多效性作用的遺傳變異體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