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30
國家衛健委:到2030年適齡婦女宮頸癌人群篩查率達到70%以上[圖]
國家衛健委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貫徹2021-2030年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到2030年適齡婦女宮頸癌人群篩查率達到70%以上;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生達到1.12名、床位增至3.17張。
科學家揭示人類疾病中罕見蛋白質編碼變異位點的遺傳關聯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鑒定了數千種與人類疾病風險相關的變異位點。然而,目前在稀有和低頻位點的關聯分析研究仍然不足,并且很難追蹤到疾病具體的因果機制。
我國科學家在圍著床期動物胚胎細胞譜系分離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Autophagy》雜志上發表題為“ATG7-mediated autophagy facilitates embryonic stem cell exit from naive pluripotency and marks commitment to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論文
科學家首次在腸球菌中發現穿孔毒素蛋白
腸球菌是一種在動物腸道和自然環境中都可以生存的細菌,由于其容易從外部空間獲得耐藥基因,所以腸球菌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多重耐藥細菌之一。之前并無研究表明腸球菌可以表達殺傷哺乳動物細胞的蛋白,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首次在腸球菌中發現可作用于人類腸道和免疫細胞的毒素蛋白。
科學家預測2022年值得關注的七項技術
近日,《自然》雜志刊發了科學家關于202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七項技術的預測的報道。論文的標題為:Seven technologies to watch in 2022。
科學家揭示影響漸凍癥和癡呆癥的關鍵機制
脊髓側索硬化癥(漸凍癥)和癡呆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都會出現脊髓和大腦神經元細胞中RNA結合蛋白TDP-43(Transactivation-responsive DNA-binding protein 43)缺失的現象,但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與TDP-43缺失是否存在關聯性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強光鎮痛作用的神經環路機制
近期,暨南大學研究團隊在Neuron雜志線上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area for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
科學家利用壽命熒光成像技術評估腫瘤代謝異質性
腫瘤異質性決定了相同組織學診斷的患者治療反應及預后可能大不相同。腫瘤的代謝異質性,即腫瘤內部或腫瘤之間癌細胞代謝的差異,與腫瘤進展和治療效果高度相關。
科學家繪制出小鼠足部電擊后腦細胞激活的4D圖譜
來自荷蘭的科學家團隊在《PNAS》雜志發表題為“The mouse brain after foot shock in four dimensions: Temporal dynamics at a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利用單細胞分析技術繪制了小鼠足部電擊后腦細胞激活的4D圖譜。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破傷風毒素抗原檢測技術
破傷風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平均病死率為20-30%,其潛伏期通常為7-8天,也可短至24小時。目前破傷風的診斷測試主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間接檢測破傷風抗體,不僅操作繁瑣,而且還受到個體健康狀況的影響。理想的檢測方法應實現對抗原(破傷風毒素)的直接檢測,但目前尚無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