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3月29日消息,
不少專家認為,
中國現在處于疫情防控“下半場”:
要尤其警惕外來輸入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對此,鐘南山院士做出回應
▼
鐘南山:中國沒有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
鐘南山院士表示:關于中國國內“無癥狀感染者”的情況,目前了解得很有限:既沒有具體數字,也未有詳盡研究。但是根據已知的事實,也可以做出一些推斷。比如:一般來說,無癥狀感染者對與其密切接觸的人的傳染率很高,但是中國近期新冠肺炎新確診病例數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在不斷下降.... 這可以說明:中國還沒有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這里也要和大家分享一個知識點:所謂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其實就是指那些沒有臨床癥狀、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的人。
昨天(29日)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
召開新聞發布會
介紹提升國際航空貨運能力
穩定供應鏈有關情況
會上
國家衛生健康委
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
通報了最新疫情情況
▼
我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2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3月28日,現有確診病例降至3000例以下, 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693例,來自42個國家,其中數量較多的7個國家占總數的83.4%,引起新一輪傳播擴散的可能性依然較大。當前, 要繼續防范本土病例零星散發和境外輸入病例傳播的雙重風險,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防控。
關于病毒源頭
一直爭論不休
此前,鐘南山院士表示
源頭不一定在武漢
近日,美國科學家
再次確證了
▼
美國科學家:武漢絕不是新冠病毒源頭
美國科學家日前進行的一項關于新冠病毒最新研究顯示,這種導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是自然產生的。
根據科學雜志《自然醫學》發表的證據分析表明, 新冠病毒“不是在實驗室中構建的,也不是有目的性的人為操控的病毒”。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所長弗朗西斯·柯林斯也支持這篇文章的論點,他在個人博客上稱,這項研究證明新冠病毒來源于大自然,信服力很高。
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并不具有“之前使用的病毒主干結構”,因此并非人類創造,可能是一種在蝙蝠體內發現的病毒和另一種穿山甲攜帶的病毒結合發展而成。
新冠病毒與在蝙蝠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有96%的類似性,正是4%的變異解釋了為何它有如此高的傳染性。
同時,盡管許多人認為該病毒起源于中國武漢的一個海鮮市場,但該論文作者之一、 杜蘭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加里說這同樣也是一個錯誤觀點。 “我們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分析都指向了比那更早的起源。武漢那里肯定有一些病例,但絕不是該病毒的源頭。”
番外:提“病毒陰謀論”,美國女主播被解約
據紐約時報,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27日宣布與主播翠西· 里根解約。本月早些時候,里根在其電視節目中稱“冠狀病毒疫情是一場陰謀,目的是讓特朗普總統下臺”,從而引發了爭議。
此前,48歲的里根因與CGTN主播劉欣辯論而在中國小有名氣。里根曾表示:“這是又一場彈劾。”她還表示, 特朗普的批評者正在利用疫情引發恐慌,破壞經濟穩定,損害特朗普總統的連任的機會。在這段獨白以及隨之而來的廣泛批評之后,福克斯商業頻道將她的節目從節目陣容中移除。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蔓延,
看著不斷上竄的數字,
讓人揪心不已。
專家認為,
如果疫情不能有效控制,
或將引發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
我們會缺糧嗎?
▼
全球或面臨嚴重糧食危機!我們怎么辦?
絕非危言聳聽
疫情若得不到控制
全球糧食危機是大概率事件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發各國恐慌性囤積食品。
為了保障糧食供應充足,各國也是拼了——
不少國家啟動國家庫存計劃,增加糧食儲備;
一些糧食出口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
部分糧食進口國,將擴大進口規模……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認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將是大概率事件, 也將直接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
我們怎么辦
我國有能力應對糧食危機嗎?
首先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
其實,我國糧食保障的底氣主要源自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糧食自給率高。
目前,我國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 谷物自給率超過95%。
第二,糧食儲備充足。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截至2019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16連豐”,余糧相當充足。
第三,對外依存度低。
2019年,各地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同時,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調減低質低效作物種植,擴大大豆、雜糧等優質高效作物種植規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全國糧、經、飼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6064千公頃(174095萬畝),比2018年減少975千公頃(1462萬畝),下降0.8%。
2010-201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情況分析
2019年全國主要品種糧食播種面種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 占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至2%,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
專家認為, 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對我國難以形成直接的沖擊。 相反,如果國際糧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國內糧價上升預期,有利于促進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對穩定今年糧食生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還有一些“絕招”,在關鍵時刻能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首先,我國擁有完備糧食儲備調控體系。
其次,我國還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建立起相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
再次,今年春耕形勢良好,夏糧豐收有保障。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
雖然來勢洶洶,
但我們同樣也是自信滿滿!
中國加油!


2025-2031年中國糧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糧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共八章,包含中國糧食行業著名企業分析,中國糧食行業未來發展預測及投資前景分析,中國糧食行業投資的建議及觀點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