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隨著全球貿易的復蘇和航運市場的繁榮,2024年,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銷售收入為710.09億元,同比增長14.53%。從技術領域來看,2024年,中國在高端船舶領域實現了多項重要突破,如成功交付首艘新型大型LNG運輸船“AL SHELILA”,打破了韓國等國外船企在高端LNG船市場的壟斷。此外,中國還在智能船舶、綠色船舶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集成傳感器、通信、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船舶航行、管理、維護保養等方面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船舶的運營效率和安全性。
相關上市企業:中國船舶(600150)、中國重工(601989)、中船科技(600072)、中國動力(600482)、中船防務(600685)
相關企業:湖南華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眾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濰柴重機股份有限公司、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海融合防務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寧波海運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天和防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墨龍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高技術船舶、高技術船舶市場規模、高技術船舶行業現狀、高技術船舶發展趨勢
一、行業概述
高技術船舶是采用各種高技術、特種技術和尖端技術而設計制造的各種類型船舶的總稱。其基本特點包括具有世界船舶先進技術水平、特殊技術性能和高附加值,屬于技術密集、勞動密集和資金密集的新型船舶和未來型船舶。這類船舶通常融合了新型材料應用、節能減排技術、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操作等先進技術,在性能、環保、安全及經濟性方面表現優越。按用途分類,高技術船舶可以分為運輸類、工程類、科考與特殊用途類、客運類等高技術船舶。
二、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1949年至1960年的奠基階段,新中國成立后,船舶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軍用船舶為主,民用船舶工業發展滯后。在蘇聯的技術援助下,中國船舶工業奠定了現代化基礎。1953年,中蘇簽訂“六四協定”,引進蘇聯軍用艦艇制造技術,建造了多艘當時較為先進的戰斗艦艇。同時,船舶科研設計機構和學校逐步建立,船舶工藝從傳統的鉚接向焊接轉變,造船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
1961年至1978年的體系完善階段,蘇聯中斷技術援助,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中國船舶工業克服困難,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核動力潛艇、導彈驅逐艦等第一代戰斗艦艇和特種船舶。1966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同時,中國基本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建立了以大連、天津、上海、廣州為中心的大型船舶造修基地。
1979年至1999年的技術引進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確立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出口打進國際市場”的發展戰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關鍵生產設備,中國船舶工業逐步具備了建造符合國際規范和標準的船舶能力。1980年,中國船舶工業出口船舶2.34萬噸,到1994年,中國首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造船國家。這一時期,中國船舶工業在技術、標準、設施、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接軌,自主設計開發能力逐步提升。
2000年至201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中國船舶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行業主要任務是提升能力、擴大規模。中國船舶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2002年,中國交付了30萬噸級超大型油船“伊朗·德爾瓦”號,標志著中國具備自主建造超大型油船的能力。2008年,中國自主建造的14.7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大鵬昊”號交付,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此外,中國在30萬噸級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0年至今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船舶工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注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船舶工業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產品結構持續優化。例如,中國成功設計建造了40萬噸級礦砂船、10000箱級及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2024年,中國船舶工業整體規模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產業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中國船舶工業在智能化、綠色環保等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三、行業產業鏈
高技術船舶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船舶配套設備、船舶設計等,其中,原材料主要包括鋼材(如鋼板)、有色金屬和化工材料等。船舶配套設備涉及發動機、導航設備、通信設備等關鍵部件,船舶設計包括船舶的整體設計和細節規劃,需要綜合考慮動力性能、運力空間、環保標準等因素。產業鏈中游為高技術船舶生產制造環節。產業鏈下游應用領域包括航運、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船舶服務等。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
四、相關政策
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在政策引導下,正加速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形成以國家戰略為引領、地方配套政策為支撐、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立體化發展格局。2025年4月,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印發《關于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綠色低碳船舶發展。報廢更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營運船舶,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船舶發展。探索標準化燃料罐、箱式電源等可移動船舶設備共享共用,支持內河船舶應用光伏發電技術,積極推動電力、液化天然氣(LNG)、生物柴油、綠醇、綠氨、綠氫等清潔能源在船舶上應用。該政策的出臺,標志著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正式邁入以綠色低碳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產業鏈協同為支撐的新發展階段。
五、行業現狀
根據中船協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船舶造船完工量為48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5%;新接訂單量為113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8.78%;手持訂單量為2087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74%。從全球市場份額來看,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5.7%、74.1%和63.1%,充分展現了中國船舶工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強大競爭力。特別是在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方面,中國均創下了歷史最好水平,顯示出全球船東對中國船舶工業的高度信任和認可。其中,高技術船舶的交付能力同樣令人矚目。以上海三大船企為例,2024年累計交付的69艘船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高達98%。特別是滬東中華交付的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運輸船,以及承接的卡塔爾“百船計劃”中的24艘超大型LNG船訂單,標志著中國在高端船舶制造領域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隨著全球貿易的復蘇和航運市場的繁榮,2024年,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銷售收入為710.09億元,同比增長14.53%。從技術領域來看,2024年,中國在高端船舶領域實現了多項重要突破,如成功交付首艘新型大型LNG運輸船“AL SHELILA”,打破了韓國等國外船企在高端LNG船市場的壟斷。此外,中國還在智能船舶、綠色船舶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集成傳感器、通信、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船舶航行、管理、維護保養等方面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船舶的運營效率和安全性。
六、重點企業經營情況
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的企業競爭格局呈現出龍頭企業主導、新興企業崛起、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企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如滬東中華造船、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等,在手持訂單量和技術實力上占據顯著優勢。例如,滬東中華造船不僅手持訂單量排名第一,還成功交付了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運輸船,標志著中國在高端LNG船建造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時,民營龍頭企業如揚子江船業和新時代造船也表現出色,分別在手持訂單量上排名第二和第三,顯示出民營企業在高技術船舶領域的強勁競爭力。新興企業如山東航宇船業和中威公司等,通過技術創新和智能化轉型,在內河船舶、高端海工裝備和綠色船舶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山東航宇船業擁有73項專利,并建成多個研發平臺,成功研制中國首艘氫能源船,成為內河船舶智能制造的新標桿。中威公司則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成功應用國產碳纖維材料制造高端客船,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球最大造船集團——中國船舶集團的核心上市企業,在高技術船舶領域展現出卓越的研發實力與市場領導力。2024年,公司手持訂單排期已至2028年,覆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集裝箱船等高端船型,市場份額穩居全球前列。其技術突破尤為顯著:成功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運輸船,打破韓國長期技術壟斷;承接卡塔爾能源公司18艘超大型LNG船訂單,總價值高達400億元,標志著中國在LNG船建造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此外,公司研發的2.3萬箱LNG雙燃料超大型集裝箱船,通過自主研制的雙燃料低速機,實現單箱航運成本降低25%,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近85%,引領全球超大型集裝箱船綠色發展潮流。2025年一季度,中國船舶營業收入為158.58億元,同比增長3.85%;歸母凈利潤為11.27億元,同比增長180.99%。
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中國最大民營船企,在高技術船舶領域同樣取得矚目成就。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達265億元,凈利潤66億元,手持訂單排期至2030年,其中清潔能源船訂單占比高達74%,彰顯其綠色轉型的決心與成效。技術層面,公司成功建造全球最大7000TEU雙燃料集裝箱船、40000立方米雙燃料液化石油氣(LPG)/液氨運輸船,并交付首艘17.5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填補江蘇造船業空白。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突破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和液氨運輸船(VLAC)建造技術,成為國內首家進軍該領域的民營船企,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在戰略布局上,揚子江船業投資30億元建設揚子泓遠綠色高技術清潔能源船制造基地,專注VLAC、VLEC等高端船型生產,預計年產值超100億元。公司推動智能化轉型,引入5G、工業互聯網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同時優化訂單結構,2024年新接訂單中84%為清潔能源船型,包括LNG、甲醇雙燃料船,順應全球航運業低碳化趨勢。
七、行業發展趨勢
1、綠色低碳技術主導產業升級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正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2024年,中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達78.5%,覆蓋LNG、甲醇、氫燃料等全譜系動力類型。例如,滬東中華造船交付的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運輸船,采用雙燃料低速機,氮氧化物排放量較傳統燃油船減少85%;揚子江船業建造的7000TEU雙燃料集裝箱船,通過甲醇/LNG雙燃料系統實現單箱碳排放降低40%。政策層面,《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明確要求,到2025年綠色船舶訂單占比超60%,推動行業全面淘汰高耗能老舊船型。此外,江蘇、上海等地試點內河船舶電動化,如“領航之星”純電池推進船已投入長江運營,年減排二氧化碳超千噸,標志著綠色動力技術從沿海向內河加速滲透。
2、智能化技術重構產業生態
智能化已成為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突破高端市場的核心驅動力。典型案例包括大連海事大學“新紅專”號智能實訓船,集成5G通信與AI決策系統,實現自主避碰與遠程監控;江南造船研發的智能能效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航線,使超大型集裝箱船單航次油耗降低15%。工信部《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進一步提出,到2025年實現5G在智能船舶領域的全覆蓋,推動無人船隊、港口自動化等場景商業化落地。例如,青島港已部署智能拖輪集群,作業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下降40%。
3、高端制造與全球產業鏈整合
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正通過高端船型突破與產業鏈協同,重塑全球競爭格局。2024年,中國承接全球74.1%的高技術船舶訂單,包括超大型LNG船、豪華郵輪等。例如,中國船舶集團與卡塔爾能源簽訂18艘27.1萬立方米LNG船訂單,總價400億元,打破韓國長期壟斷;揚子江船業交付首艘17.5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產業鏈協同方面,上海外高橋造船聯合研發中心攻克大型郵輪薄板焊接技術,縮短建造周期20%;長三角區域建立綠色燃料供應體系,支持高技術船舶出口,2024年江蘇綠色船舶出口額同比增長65%。此外,行業龍頭通過并購整合提升集中度,如“中國神船”合并后資產規模達3762億元,手持訂單排期至2028年,進一步鞏固全球領先地位。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高技術船舶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共十四章,包含2025-2031年高技術船舶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高技術船舶行業投資戰略研究,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