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有近20個主要零部件,面對疫情,零部件供應鏈吃緊,蘋果公司都不得不讓維修用戶選擇等待。但讓人意外的是,中國每天近2000種主要農產品的供應鏈卻在疫情期間很快恢復了正常運轉。
在3月10日的一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信息稱,在疫情期間,大型電商和龍頭企業開展應急促銷,已經推動了線上線下銷售出85萬噸農產品。
作為行業內最先開展抗疫助農的阿里,截至3月15日,其愛心助農計劃累計銷售農產品達了到11.8萬噸。
也就是說在阿里這個超級平臺上,賣出了應急銷售總計八分之一的農產品,按銷售單位“噸”來計,數字足足比同行高出2-3倍。
分散甚至落后的農產品供應鏈通路,為何能早于相對集中、并更專業化的工業供應鏈被激活?
01 疫情之下的農民之困
對楊禮賢來說,疫情開始后,他最焦慮的是自己家的芒果。
這位海南三亞崖州區的芒果種植戶今年種了6000畝芒果,可以上市的有2000噸,盡管喊出了比去年低出三分之一的價格,但還是沒有人上門收購。
同樣在三亞,當地育才生態區的一位甜瓜種植戶沮喪地表示,以前這個時節,商販已經絡繹不絕,排隊上門詢價,但現在還沒有一個上門的,眼看著幾十畝的甜瓜熟透無人問津。
在山東威海乳山,宋鈺玲甚至不敢去海邊看女工們“砍”生蠔,怕大家知道生蠔滯銷,盡量“讓她們安心”,但作為老板,她不得不接受乳山生蠔滯銷13萬噸這樣一個現實。
徐金在朋友圈發送了這樣一行文字:“我們村沒有疫情,沒有流動人口,草莓摘好就可以馬上包裝發走”,為了有效果,他還配上了家人在大棚里采摘草莓的小視頻,“最低價格了,求轉發。”評論里他補充道。
這個1996年出生的年輕人,去年大學畢業回到遼寧丹東東港老家,幫助打理家里種植的幾個大棚的草莓生意。
這個春天,鄧秀新的手機被打爆了。這位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被稱為“柑橘院士”。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和他的團隊一直扎根湖北秭歸,當地許多果農都有鄧秀新的手機號碼,柑橘不甜,柑橘滯銷,一個電話就找鄧院士。
“水果不長腿,不會傳染人”。鄧院士不得不為了秭歸臍橙向外界呼吁。由于無法復工、物流不通、品控難以落地等因素,秭歸全縣至少有17萬噸成熟的臍橙無法采摘和銷售。
從海南到山東,到遼寧,到四川,到湖北……幾乎在這個季節成熟的農產品,都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滯銷。
02 兩天打通農產品供應鏈
那么,突破疫情的重重“封鎖”,恢復一條幾乎完全癱瘓的農產品供應鏈,得花多長時間?答案是:最多需要兩天。
2月6日以來,淘寶在全網率先啟動愛心助農計劃,為包括湖北在內的20多個省份緊急打通農產品數字供應鏈,覆蓋1900多款農產品,并啟動10億愛心助農基金。
20年前,秭歸移民將臍橙移栽到新的家園
海南為例,針對這個中國冬季的“菜籃子”,在政府支持和協調下,阿里緊急成立了項目組。經過兩天努力,重新打通了海南發往全國、從采收、加工、物流到銷售全鏈路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
盡管疫情之下很多工作無法正常開展,但阿里數字助農網絡已在豐收節、雙11、年貨節接連演練,具備“聯合作戰”經驗——數字農業組織產區農民采摘、分選加工,并負責分銷;天貓生鮮組織商家在線采購和銷售;菜鳥則聯合物流伙伴打通全國物流專線。
光2月8日至10日這兩天,海南滯銷蔬果通過天貓賣出超過500噸。在線下,盒馬和大潤發在海南直采57噸果蔬和6000只文昌雞。
而疫情最重的湖北,第一家入駐的電商也是阿里巴巴。
淘寶、天貓、盒馬、支付寶、菜鳥、數字農業等20多個業務力量參與助農,展示了全方位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的能力。
果農李發山的臍橙已經通過阿里巴巴賣出三分之一
阿里通過釘釘啟動“云品控”,從農戶采摘到進入加工廠全程監測。此外,隨機抽檢的臍橙,還被快遞至阿里數字農業品控中心,由阿里和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測定。這樣可以讓消費者買得更加放心。
同時,菜鳥聯合物流伙伴,為秭歸專門打造了一條出省綠色通道。于是在3月2日,阿里巴巴聯合湖北省秭歸縣政府,通過緊急打造的數字供應鏈,將首批8萬多斤秭歸臍橙發往了全國。
成熟的秭歸臍橙通過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供應鏈走向全國
03 阿里為什么有優勢?
在這場全民戰“疫”的過程中,無論從助農銷售的數量上,還是來自政府的評價,阿里都顯現了互聯網大公司的能力和擔當——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三部委五天五次以阿里為例發聲,肯定其用數字化、信息化解決農產品滯銷的手段。
我們如果復盤來看,阿里在農業數字化上為什么會有優勢,或許有這么三點值得肯定:
第一,阿里走得早。關于農業數字化的思考阿里一直早于同行,早在2014年就提出鄉村戰略。兩年前,阿里又推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去年這個計劃全面升級,阿里內部成立了阿里農業辦公室,統籌經濟體20多個涉農業務,構建數字助農網絡,從技術、金融、物流、銷售等全方面打造數字農業的新基礎設施。
因為“投入巨資構建世界一流數字農業基礎設施”,美國《財富》雜志將阿里評為“2019改變世界的企業”。
第二,阿里有經驗。以秭歸臍橙為例,當地有阿里打造的首批數字農業基地之一,這里出產的秭歸臍橙早已成為了網紅熱銷農產品。
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的《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832個國家級貧困縣電商市場規模達867.6億元,阿里巴巴占比七成,網絡銷售額超過630億元。
在2019年的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中,阿里巴巴獲選組織創新獎,這也是當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入選的唯一互聯網企業。
第三,阿里有方法。不同于簡單的“賣賣賣”,農業數字化高速公路的修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鏈路數字化能力,特別是數字生產、數字流程、數字金融和數字銷售等四大關鍵能力。
而阿里讓數據成為了新農資,手機成為了新農具,直播成為了新農活。
現在,投資界都在討論“新基建”,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搭建“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其中數字供應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最近國家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出,要發揮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而阿里搭建的農產品上行“數字化高速公路”,正在成為這個國家數字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2029年中國新疆農產品行業市場需求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2023-2029年中國新疆農產品行業市場需求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共十一章,包含 2018-2022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新疆重點農產品經營企業, 2023-2029年新疆農產品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