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好轉!
新增病例屢創新低,根據口罩生產和物流恢復情況,三四月份差不多能全面復工。
很多企業摩拳擦掌,準備疫情后大干一場,抓住釋放的需求,咸魚大翻身。
全國各地復工忙。連日來,中央、各地方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復工復產,努力降低疫情對生產經營的影響,穩定經濟運行。
各部委明確全力以赴保持企業生產經營穩定運行;杭州出臺“1+12”惠企政策舉措,涉及支持企業資金將達100億元;北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強員工防護的前提下,通過信息化手段、錯峰返崗、彈性工作制等方式,安全有序復工復產;上海制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70%,軟件行業則為80%以上;深圳發布支持企業共渡難關16條措施,通過減免費用、加大資金傾斜支持等措施援助轄區內企業。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系生計。要最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離不開充足的物資保障,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做到有序復產。
疫情防控和生產兩不誤
“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努力。”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向市場傳遞了明確信號:在全力戰“疫”同時,保障經濟穩定運行。
信號一出,各部委積極落實部署。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區各部門和有關企業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學、合理、適度、管用的原則制定針對性措施,既要切實做好春節后返程和復工復產后的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又要及時協調解決復工復產中的困難和問題,盡早恢復正常生產。
國資委明確央企要迅速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全力以赴保持中央企業生產經營穩定運行,為做好“六穩”工作貢獻力量。
復工復產,防控疫情,兩者不可偏廢。特別對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外來人口融入的地方,更需要早做準備、做好準備,防輸入、防擴散,力爭萬無一失,為此,各地都出臺了相應措施。
北京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級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對寫字樓、商場、餐館等“三類場所”落實防疫督查。北京市住建委10日起開始,北京市房屋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符合條件后才可以復工。用工單位、勞務企業必須采取專車或包車的方式“點對點”運送勞務人員有序返京。再比如,為了應對返京復工客流,公交地鐵制定了預案,通過加大發車頻次、限制客流高峰、加強站車消毒等方式,控制病毒傳播。北京市國資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市管企業復工復產后公共場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既抓生產、又抓防疫的戰略布局正從上到下逐步細化。
上海相關部門采取的主要防控策略是筑牢“三道防護圈”,即道口防輸入、社區防擴散、集中力量抓篩查與救治,“嚴防死守,把道口守牢、小區管住、單位管好”。在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發布了關于鼓勵錯峰上下班的通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科研、IT等行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在線辦公、錯崗上班、分時到崗、輪流到崗。
廣東省人民政府出臺的復工復產措施指出,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對受疫情影響較大不能正常經營的民營承租企業免收第一個月租金,減半收取第二、三個月租金;鼓勵其他物業持有人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免租金。免租金兩個月以上的企業,按免租金月份數給予房產稅減免。復工復產措施還強調,要進一步加大財政金融支持。省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開通中小企業疫情應對金融服務專區和“綠色服務通道”,統籌省級扶持中小微企業專項資金,依托平臺為貸款企業提供貼息和風險補償服務。梳理確定全省防疫重點保障企業名單,用足用好國家專項再貸款政策。
深圳16條鼓勵生產防疫物資的企業擴大技術改造投資,2020年2月1日—3月31日購買的設備,按不超過設備投資的50%予以資助,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各區政府對轄區物業管理服務企業的疫情防控服務,按在管面積每平方米0.5元的標準實施兩個月財政補助。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的受益范圍擴大至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對各商業銀行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新增貸款(展期視同新增)的風險損失補償比例上限由50%提高到80%。
廣州市人民政府也發布黃埔區、開發區、高新區“暖企”8條,提出多項獎勵政策。
杭州出臺了“1+12”惠企政策舉措。“1”是指不折不扣把中央和浙江省有關政策決策落細落實落地。“12”是指杭州市的“12條具體措施”,包括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免收企業擔保費用、臨時性降低醫保費率、降低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減免企業房租、補貼商貿服務企業、加大對物業企業扶持力度、發放企業員工租房補貼、統籌解決返工人員過渡性住宿、引導解決雙職工家庭“看護難”、全力保障防疫物資采供、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等,涉及金融支持、社保支持、租金減免、財政補助、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據初步測算,該政策涉及支持企業資金將達100億元。
成都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分類精準施策,推動企業、經營單位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有序恢復生產。具體舉措包括圍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物資生產供給;發揮金融機構合力,提升融資服務能力;加強貸款貼息補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免中小企業租金,降低場地租賃成本;鼓勵企業擴大生產,提高產業配套比率;協助企業拓展市場,擴大產品覆蓋網絡;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員工適崗能力;強化能源供給保障,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拓展新型應用場景,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支持重點項目攻關,提升企業研發能力;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增強企業稅收扶持等幾方面為企業提供支持。
穩崗補貼來了,31省份發力穩就業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正在對2020年“穩就業”形成挑戰,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穩崗壓力持續加大。為此,繼推出緩交社保費等政策之后,人社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就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印發通知,明確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適當放寬標準。統籌使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于支持符合條件的受疫情影響企業穩定崗位、保障基本生活等支出。
除了中央的暖企政策之外,地方也已經行動起來,在地方層面上,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也成為各地方政府穩定就業的主要手段之一,共有31省份發布了穩就業措施,基本的舉措包括了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等。
其中,北京規定,急需物資生產企業可享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中小微企業不裁員或少裁員可返還部分失業保險費,各類用人單位不得以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為由拒絕招用相關人員。河北規定,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現階段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工傷保險費率的政策。河南明確,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采用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盡量不裁員或少裁員,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江蘇則推動在線就業服務,開展線上照片,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允許參保企業和個人延期辦理業務。上海放寬了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中的裁員率條件,統籌使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于支持符合條件的受疫情影響企業穩定崗位、保障基本生活等支出。
在開發公益持崗,鼓勵就近就業方面,多地也有舉措。遼寧提出,春節假期過后,著力為農民工群體提供更優質的線上就業信息服務,鼓勵和引導農民工群體密切關注網上招聘信息,在本地就業、就近就業,暫時盡量避開疫情高發區。做好農民工群體延遲回單位的溝通協商工作,如無法協商,產生勞動糾紛,可在疫情解除后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提起仲裁。
吉林也推出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包括根據疫情變化,以縣為單位積極開發一些臨時性扶貧特崗,優先安排暫時不能返崗的貧困人口就業;安排公益特崗5000個,對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群體等,給予3至6個月的臨時性兜底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在11日的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表示,將采取充分挖掘現有的就業機會、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等措施,積極幫扶有意愿的勞動者就業創業,努力保持就業局勢的總體穩定。
千萬別掉以輕心,復工不是萬事大吉,挑戰才剛剛開始!
我非常擔心,不采取措施,復工以后,14億人還是沒飯吃!
不擔憂復工 核心問題是:創造需求!
疫情爆發,醫療資源遭到擠兌,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物品短缺。
物流中斷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短缺。
這就是緊急狀態!不發生擠兌,不資源短缺,還能像平日那樣從容,就不叫緊急狀態。
緊急狀態,特定物質短缺,等復工復產、物流恢復正常后,很快就能解決。
疫情過后,擔憂的不是生產,而是市場沒有需求!
全世界,只有特斯拉只擔心造不出車,不擔心車賣不出去。試問,除了特斯拉,還有哪個公司敢說,自己的產品不愁沒人買?
如果沒有需求,企業復工加快生產,商品只會囤積在倉庫里!
現在還不能掉以輕心,不能盲目樂觀,認為經濟會重復2003年,疫情過后需求會報復性反彈。
簡單考慮一下,當時居民儲蓄多高,現在剩下多少?當時居民杠桿多高,現在多高?
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環境,現在都比不過2003年。看幾個數據:
1、加入WTO以后,2003年中國的出口同比從2001年7%升至30%左右;2019年,中國對外、對美出口分別為0.5%和-12.5%,創2008年以來新低。2、2003年,中國老齡化人口占比為7.5%,當下已經飆升至12.6%,經濟增速從2010年以來已經持續下降10年。3、服務業消費受疫情影響最大,與2003年相比,當前第三產業、消費占比更高,消費的貢獻率高于2003年22.4個百分點。
再回想一下,疫情爆發之前,我們這些年一直做的是什么?去產能,供給側改革。
什么意思?
就是我們的生產能力太強了,生產的產品太多了,但是需求不多,東西賣不出去,生產設備都閑置浪費了。
一場疫情,解決了此前需求不足的問題嗎?當然沒解決。
這次疫情只會對經濟造成拖累,李迅雷甚至做了一季度經濟負增長的假設,黃奇帆的底線是,全年經濟增長5%。
經濟下滑,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悲觀,原本推遲的消費,很可能就消失了,這只會讓需求更加短缺。
供給不足時代早過去了,經濟恢復正常后,只要有需求,生產一定會跟得上,一定會滿足需求。
所以,疫情過后,復工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創造需求!
上次開啟史無前例房地產大潮 這次靠什么?
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這場疫情的確把經濟拖入特殊時刻!
特殊時刻,特殊政策,創造需求,托底經濟才是首要目標。
2003年災后重建,恢復經濟,我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房地產,靠的是投資!
2003年8月份,國家印發《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18號文件,明確將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我們開啟了史無前例的房地產大浪潮!
這次靠什么?
減稅降費,降低成本,比如降低社保繳費率,養老、醫療繳費率,降低企業負擔,降低個人稅費等等。
問題是,這很難,而且是一個長期工程!
短期內,擴大內需的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加大投資!
當年,經濟處于上行周期,尚且靠投資來恢復元氣。更別說當下,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我們就需要投資拉動。
當然,疫情過后,我們不能靠房地產,而是靠基建,這或許又將是一個歷史性時刻!
為什么不能靠房地產?因為地產差不多飽和了!
房地產大浪潮,人均居住面積從6.7平米增長至40平米,戶均住房1.1套,住房短缺時代已經過去。
目前,房價泡沫嚴重,拉高了租金,擠壓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居民家庭杠桿也急劇攀升,擠壓了消費。
總之,當下房地產已經偏離了居住屬性,繼續發展房地產,弊端遠大于好處。
相反,我國的基建空間還非常大!
1、公路交通,總量較高,但密度、人均水平較低。
2017年,我國公路密度為0.51公里/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0.76公里/平方公里,更低于英法德日韓,甚至低于印度,在主要國家中僅高于巴西、俄羅斯。
2、鐵路交通,總里程和人均水平均有較大空間。
2017年中國鐵路總里程為12.7萬公里,僅低于美國(22.8萬公里)、高于俄羅斯(8.5萬公里)、印度(6.6萬公里);密度為13.5米/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22.3米/平方公里,
3、航空運輸,發展空間還很大,幾億人沒做過飛機。
2017年,中國共有頒證運輸機場229個,美國有近兩萬個機場。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規劃布局370個,其中規劃建成約320個。
更重要的是,基建做好以后,能夠為以后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美國就是靠二戰后的基建浪潮,奠定此后70年的經濟發展基礎,美國的產業轉移,產業升級,都靠龐大的交通網絡實現。
目前,美國擁有超過22萬公里的鐵路、656萬公里的公路、1200公里地鐵、1萬余個機場和380萬公里的輸油與輸氣管線,基礎設施整體和人均規模均居于全球主要國家前列。
基建,只要實實在在的落實下去,就不會浪費,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經濟項目,更是一個民生工程。
修路建橋搞基建,比鼓勵開發商建房子,掏空大家的錢包強!
創造需求 這里才是未來的方向!
從歷史上看,每次大型瘟疫,基本都是一個經濟結構轉換的新起點。
2003年,SARS疫情爆發,算上加入WTO,以及美國攻打伊拉克,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化朱格拉周期結束,以房地產行業為代表的重工業化朱格拉周期開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算上中美簽約,美國再次引爆中東局勢,又一個輪回出現。
當下正處于百年大變局,全球主義和孤立主義、精英主義和民粹主義等矛盾激化,最終一定會尋找到一個出口。
這次疫情過后,中國經濟也必將出現一個大的經濟結構調整。
有哪些新跡象呢?
1、生鮮市場從線下搬到線上。
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業務需求量爆發,業務增長3、4倍,客單價從85元-90元飆升至120元-125元,火爆到員工都不夠用了。
2、辦公從線下搬到線上。
企業在線辦公,學校在線教學,釘釘、企業微信、石墨文檔、飛書等協同軟件爆發式增長,阿里釘釘超過微信躍居排行榜第一。
3、房產、家具、銷售從線下搬到線上。
全國線下門店關閉,房產經紀人和銷售員,采取網絡視頻直播等方式,全部轉戰線上。
……
這種案例很多,這次疫情極大的培養了線上“工作”的習慣,影響非常深遠。
接下來,經濟活動還將繼續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完成“虛擬化”轉型,這是更高效的經濟模式,也是未來的大趨勢。
最近幾年,虛擬經濟投資增速也一直高于其他行業,是行業里面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
順應大趨勢,未來最有前景、影響最深刻的投資,就在虛擬經濟領域。
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經濟出清,低效產業暴力去杠桿,去產能,為新興行業騰出空間和資源。
開工的感染的死亡率2%,不開工沒錢吃飯的死亡率100%。
復工只是時間問題,更難的是創造需求,不要讓延后的需求消失!
每次瘟疫,都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起點,加大投資虛擬經濟,創造新需求。
不要讓這場瘟疫變為徹頭徹尾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