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堅持用辯證思維看待形勢發展變化,增強必勝信心,善于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既要承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又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贏三大攻堅戰,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即要同時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等任務,任務繁重,責任重大。
如何把壓力轉化為動力,需要調動政府干部以及企業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敢于擔當,主動應戰,積極進取。因此,會議也提出要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改進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
改革開放后,在分稅制以及GDP主義的雙重影響下,地方政府之間圍繞經濟增長展開競爭,一些研究認為,地方政府呈現企業化現象。一些地方領導積極利用轄區的各種資源以及政策手段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在這個過程中,首先,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官員的晉升概率與其轄區內的GDP增長率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經濟增長率在干部考核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腐敗問題;其三,分稅制下,地方政府不管是在數量,還是價格方面更熱衷出售土地,獲得更多土地財政收入,支撐本地大量基礎設施項目。
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這種發展模式中可能獲得各種利益而被激勵。但是,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更多。首先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不利于不同地區之間競爭,地區內企業之間也因招商引資優惠導致不公平競爭,土地、稅收等成為刺激手段,全國無法形成統一的公平競爭的市場;其次,地方間競爭導致產能過剩,比如各地競爭性地上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等項目,不利于去產能和調整經濟結構;其三,環保問題迫在眉睫,地產與地方政府債務的捆綁需要改變;其四,產生了一些尋租現象。
十八大以來,為了改變以上發展模式,改變以GDP論英雄的做法,在反腐倡廉的基礎上,奉行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原有增長模式中經濟增長導向的晉升激勵以及尋租收益都消失,但在改革創新的新模式中,新的激勵機制尚待建立。
地方政府官員在制度上的規則和法律約束多了,在發展上的任務和目標多了,但新的激勵相容機制并未建立,可能會出現一些官員不作為,懶政,地方間缺乏競爭等現象,從而降低了發展主觀能動性。當然,進入新時代,不僅是對權力作出限制和監督,更重要的是大幅減少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并建立起財政約束機制,限制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中承擔主導地位。
應當說,除了少部分缺乏擔當的干部之外,大部分地方官員的主要挑戰是在新的環境下,如何創造性地做工作。他們不是不愿干,不想干,而是不會干。一方面,過去長期形成的思維和方法具有強大的慣性,而且是體系性的,具有強大的慣性;另一方面,吸收新發展理念后,將其轉化為創造性工作仍具有一定難度,因為現實中面臨的問題可能較多,榜樣少,抑制了主動性與創造性,尤其是改革和創新的邊界尚待明確,一部分人可能會擔心承擔失敗后果。
因此,關鍵是讓地方官員有試錯的空間,避免畏手畏腳,表彰那些愿干、敢干、能干的干部,培養有上進心的干部,把改革能力和成果作為業績評價指標,同時鼓勵地方間改革創新競賽,尤其是在中心城市與城市群之間,給予他們更大政策空間。此外,還應該組織一些有專業學識與國際視野的專家學者對地方干部進行培訓,讓他們接受更具體的更有指導性、啟發性的新知識,通過學習和互動改變舊思維,接受新理念,認識新世界,創造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