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是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中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
《規劃綱要》的正式發布,意味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共同建設并相互配合,進一步完善了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規劃綱要》賦予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五大戰略定位,即: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作為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是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定有關專業規劃和具體政策的依據。
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于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12月2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中科院研究員陳雯對記者表示,《規劃綱要》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編制的,更加務實,更加注重帶動國內發展,將發展新理念貫徹全過程,通過一體化促進高質量發展,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兩大突破口
就在《規劃綱要》發布前的一個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上海揭牌。
這是在長三角滬蘇浙(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交匯區,跨越三個不同的行政區,共同構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示范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據記者了解,這是《規劃綱要》在起草階段后調整新納入的重要內容之一,《規劃綱要》在5月13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審議,后又進一步完善公布。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孫娟此前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透露,當前對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構成較大挑戰的是生態,研究發現約有70%的污染來自本行政區內,而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為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各地都有大規模填湖、填河等行為,這帶來了水體的消失。
《規劃綱要》中明確,要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打破行政邊界,不改變現行的行政隸屬關系,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和提供示范。
另一個調整納入的重要內容是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按《規劃綱要》,新片區是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國家級智庫長江產經研究院教授陳柳認為,這體現了長三角一體化的最新動向,提出了未來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
“新增的兩大內容體現出了中央對區域發展的高要求和支持。”陳雯對記者表示,兩大內容的關鍵在于“引領、帶動”的作用,即按照中心區、全域、全國推廣的層次,逐漸放大輻射帶動效應,復制推廣經驗,凸顯出國家層面更大力度的改革決心和開放尺度。
區域互利共贏
《規劃綱要》之所以通過設立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自貿新片區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先行先試,則是因為考慮到跨界發展的難度和對外開放中的探索。
陳柳認為,《規劃綱要》直面過去一體化中的問題和障礙,這在創新制度設計上有所體現。比如,提出通過制度設計“啃硬骨頭”,要在土地、環境、財稅分享等建設協同方案,建立統一規則,規范招商引資和人才招引政策,“這有利于減少政府預算的軟約束,減少地方政府之間不合理的過度競爭。”
簡言之,如何貫徹落實一體化,關鍵在于厘清跨界發展中的矛盾是什么,相互之間最有影響的是什么,針對這些矛盾如何解決。
而從實踐中看,諸多涉及到市場的問題都已得到了共識,諸如當前先行解決的“斷頭路”等互聯互通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的領域,但最大的挑戰集中在資源環境和民生共享這兩大領域。
鑒于此,《規劃綱要》提出,探索建立區域互利共贏的稅收利益分享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促進公平競爭。探索建立區域投資、稅收等利益爭端處理機制,形成有利于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環境。
“(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三地聯合建立了理事會制度,當前圍繞探索一體化發展制度創新、政策支撐保障以及推進標志性重大項目三個方面確定了40多項的重點工作,按照計劃穩步推進。”吳江區政府發言人在答復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時間節點和任務完成情況向國家層面統一匯報。
三地聯合一體化示范區理事會的理事長由兩省一市常務副省(市)長輪值,理事會作為一體化示范區建設重要事項的決策平臺,堅持聯合、輪值、共治和統一決策,由滬蘇浙的常務副省(市)長輪值,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確定一體化示范區發展規劃、改革事項、支持政策,協調推進重大項目。
政府間合作:國企先行
根據《規劃綱要》,建立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合作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完善重大經濟指標協調劃分的政府內部考核制度,調動政府和市場主體積極性。
從具體的措施看,一是把“創新共建”放在《規劃綱要》原則的首要位置,提出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就是要以長三角為整體參與國際競爭,體現國際競爭力;二是《規劃綱要》在創新方面強調了“共同體”和“分工”,通過協同共享提高長三角的創新效率,同時通過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減少重復建設和不合理的競爭。
據記者了解,國資體量最大的浙江省已在積極謀劃,試圖建設長三角國資領域的協調辦公機制,進行跨區域的重大項目、投融資等工作。
之前,長三角區域內部的合作,往往集中在國家設定的重大跨界工程上,由國家牽頭、多地參與的合作模式。國資國企改革研究者宋文閣博士向記者透露,國有企業是長三角27個城市建設發展的主力軍,是一市三省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國家隊”,在某個產業鏈上可共同進行協同創新、并購重組、產業轉移、重大項目投資融資、重大課題研究等活動,當然也可以一起金融股權合作或資本運作等,“這些合作、協同或一體化可以發揮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為長三角一體化做出國有經濟貢獻,實現區域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