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印象里土地資源緊張的深圳,忽然大手筆向市場推出了多宗產業用地。
11月5日,深圳向全球推介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記者了解到,此次推出的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中,位于深圳市域范圍內的約25平方公里,另有約5平方公里位于深汕特別合作區,共有35個地塊。
按照地塊面積劃分來看,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地塊共有9個,面積最大的地塊達到4.8平方公里,位于光明科學城。
按照產業門類劃分,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布在寶安、龍崗、龍華、光明、坪山和深汕合作區;以總部基地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布在南山和福田;以科技研發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布在光明和大鵬;以高端物流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布在寶安和鹽田。
簡言之,除了羅湖區之外,深圳其他各區均參與了此次產業用地集中供應。
本次推出的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將重點布局重大創新載體、新興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等三大方向,包括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集成電路、射頻器件、微機電系統、核心工業軟件、醫療影像設備等領域的設計、研發、制造中試環節等。
作為典型地依托二三產業作為發展引擎的城市,深圳致力于推進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
記者注意到,深圳近年出臺了《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政策》等共性產業政策之際,還出臺了一系列精準化前沿產業政策。諸如,《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5年)》、《深圳市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深圳市關于率先實現5G基礎設施全覆蓋及促進5G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8K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這也被外界視為深圳全方位助力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集中體現之一。
此次深圳推出的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幾乎覆蓋了多個前沿產業。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陳耀認為,有精準政策護航疊加細分產業用地推出,這將助益深圳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進一步鞏固深圳的科創優勢,適應新一輪產業變革趨勢。
對于“深圳沒有土地”這一說法,今年以來,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不同場合都曾反復提及并重申這一觀點:“未來凡是符合深圳產業導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企業和項目都將得到充足的空間保障。”
具體來看,深圳全市有工業區約7200個,平均規模3.6公頃,平均毛容積率1.4、平均建筑層數4層。近90%分布在原特區外;目前全市清查出的已批未建土地達到564宗,面積11.9平方公里,其中出讓10年以上未建宗地398宗,面積869公頃。除此之外,深圳還梳理出有潛力的低效用地約300平方公里。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深圳的國土空間潛力較大。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先后發布,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雙區”驅動,既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深圳的偉大歷史使命,也給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陳耀也表示,此次深圳“豪擲”土地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參與深圳的前沿產業建設,共享“雙區”疊加發展機遇,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共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
據深圳市商務局副局長周明武介紹,12月中旬,深圳還將舉辦全球招商大會,屆時將發布更為詳細的產業政策和地塊的信息,歡迎全球優秀企業、海內外投資者參加,商務部門將引導協調各個項目與相關單位進行對接,做好招商引資從對接都引入的全流程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