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當前,我國無人接駁車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隨著國家對自動駕駛的日益重視以及對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疊加2018年以來百度等頭部企業的發力,國內無人接駁車市場試驗車型不斷涌現,無人接駁車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我國無人接駁車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1.8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62%。當前,無人接駁車的市場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化以一些封閉/半封閉,或較為簡單的混合交通環境為主。從應用市場需求結構來看,2023年無人接駁車工業園、示范區、道路等應用規模為3.71億元,占比67.09%;公園、景點、校園應用規模為1.82億元,占比32.91%。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無人接駁車行業將會進入更多的應用場景,包括物流、送貨和社區公共服務等,并有望為社會各領域帶去便捷服務。
相關上市企業:金龍汽車(600686)、宇通客車(600066)、速騰聚創(02498)、芯動聯科(688582)、韋爾股份(603501)、敏芯股份(688286)、中航電測(300114)、寶鋼股份(600019)、中國鋁業(601600)、江西銅業(600362)等。
相關企業: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一智行(南通)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鄭州宇通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輕舟智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深圳一清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蘇州金龍海格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等。
關鍵詞:無人接駁車、汽車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產量、需求量、市場規模、市場均價
一、無人接駁車行業概述
無人接駁車屬于低速無人駕駛汽車的一種,該車不僅沒有駕駛座,更沒有方向盤,一切指令均自動執行。目前無人接駁車主要應用于固定并且環境相對簡單的場所,比如園區、機場等。主要用于載人或者載貨作業,時速通常不超過60km/h。無人接駁車主要分為Minibus和Robobus兩大類,Minibus即微循環接駁車,Robobus即自動駕駛小巴。
二、無人接駁車行業政策
無人接駁車具有降低交通壓力、提高交通效率和環境友好等優勢,逐漸受到政府和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行業發展。例如,2023年12月,沈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沈陽市智能網聯汽車商用區建設方案》,提出要逐步新增自動駕駛短途接駁車及循環物流車、干線自動駕駛卡車等,探索為公務車、特種車(環衛車、消防車)、渣土車等加裝智能網聯汽車車載終端,因地制宜形成沈陽特色運營模式。2024年10月,濟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濟寧市公安局、濟寧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濟寧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辦法(試行)》,不符合《機動車登記規定》號牌發放管理范圍的專用作業車(包括但不限于低速無人物流車、低速環衛車、低速自動售賣車等),條件成熟時,在確保安全和暢通的情況下可以探索開展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
三、無人接駁車行業產業鏈
無人接駁車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包括激光雷達、傳感器、線控系統、鋼鐵、有色金屬、發動機等。產業鏈中游為無人接駁車的生產制造。產業鏈下游為無人接駁車的應用領域,包括校園、物流產業園、公園等領域。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無人接駁車行業發展動態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四、無人接駁車行業發展現狀
無人接駁車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一種應用形式。當前,自動駕駛技術被分為L0至L5六個級別,無人接駁車通常屬于L4或L5級別,即全無人駕駛或高度自動駕駛狀態,能夠在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內自主行駛,無需人類駕駛員的監控或干預。近年來,中國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包括傳感器技術、算法優化、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得自動駕駛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性不斷提高。同時,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如5G通信技術、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車聯網技術等,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了更強大的信息交互和決策支持能力,進一步推動了市場的擴大。數據顯示,中國汽車自動駕駛行業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59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9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44.92%。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商業化應用的不斷推進,無人接駁車行業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為自動駕駛這一新興技術的重要落地產品,無人接駁車尚不屬于納入工信部規范管理的道路機動車輛,行業發展整體處于在封閉半封閉園區進行測試示范的階段。目前國內無人接駁車多為企業內部試驗車型,產品多為企業內部消化或對接下游政企等示范場景,國內產銷基本處于平衡狀態。數據顯示,我國無人接駁車市場產量從2018年的155臺增長至2023年的588臺,年復合增長率為30.56%;需求量從2018年的115臺增長至2023年的585臺,年復合增長率為38.45%。未來在技術、政策、市場等要素逐步成熟的環境下,國內無人接駁車產銷有望實現快速增長。基于企業庫存、對外貿易等因素的考慮,未來無人接駁車產量將逐步大于國內市場需求量。
當前,我國無人接駁車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隨著國家對自動駕駛的日益重視以及對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疊加2018年以來百度等頭部企業的發力,國內無人接駁車市場試驗車型不斷涌現,無人接駁車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我國無人接駁車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1.8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62%。當前,無人接駁車的市場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化以一些封閉/半封閉,或較為簡單的混合交通環境為主。從應用市場需求結構來看,2023年無人接駁車工業園、示范區、道路等應用規模為3.71億元,占比67.09%;公園、景點、校園應用規模為1.82億元,占比32.91%。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無人接駁車行業將會進入更多的應用場景,包括物流、送貨和社區公共服務等,并有望為社會各領域帶去便捷服務。
從無人接駁車市場均價來看,2016年無人接駁車的市場均價為160萬元/臺,伴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無人駕駛核心工藝得到突破,市場上開始涌入大量無人駕駛智能產品,無人接駁車的價格逐漸下降,2023年降至約95萬元/臺。無人接駁車是無人駕駛技術的初步應用,預計在未來無人接駁車的售價將持續走低。
五、無人接駁車行業企業格局和重點企業分析
1、企業格局
無人接駁車的落地場景,主要為公園、景區、校園、科技園、工業園、示范區等封閉/半封閉,或較為簡單的混合交通環境。這類場景的車輛與行人相對較少,車輛行駛速度相對較低,是自動駕駛快速落地且商業化的一個較好的切入點。中國無人接駁車市場明顯比國外活躍。無人接駁車落地場景最多的公司是百度,其從2018年至今,與金龍聯手打造的“阿波龍”已落地中國28個城市35個園區。除此之外,青飛智能、文遠知行、輕舟智航等自動駕駛創企,以及金龍汽車、鄭州宇通等主機廠正在積極切入。
2、重點企業
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營客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擁有金龍聯合公司、金龍旅行車公司、蘇州金龍公司、金龍車身公司等主要子公司,目前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大、中、輕型客車,主要應用于旅游客運、公路客運、公交客運、團體運輸、校車、專用客車等市場。產品涵蓋4.5米至18米各型客車,除在國內銷售,還銷往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企業汽車及車身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53%至92.97億元。
百度是擁有強大互聯網基礎的領先AI公司。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提供AI芯片、軟件架構和應用程序等全棧AI技術的公司之一,被國際機構評為全球四大AI公司之一。百度以“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為使命,堅持技術創新,致力于“成為最懂用戶,并能幫助人們成長的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2018年7月4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宣布,百度和金龍客車合作的全球首款L4級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正式量產下線。2018年10月12日,百度在全國的首個無人駕駛商業示范運營項目正式進入運行階段。阿波龍Ⅱ是百度于2021年8月5日在阿波龍Ⅱ新車上市發布會上發布的第二代多場景智能化自動駕駛小巴。阿波龍Ⅱ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和車路協同能力;車內搭載百度數字孿生、車載語音和數字人技術。
六、無人接駁車行業發展趨勢
1、落實安全防護新要求
隨著無人接駁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安全防護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未來,無人接駁車將更加注重安全防護新要求的落實,包括車輛結構安全、傳感器精度提升、智能算法優化等方面。企業將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確保無人接駁車在行駛過程中具備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政府也將加強對無人接駁車安全性能的監管和評估,推動行業安全防護水平的整體提升。
2、認證程序不斷完善
無人接駁車的認證程序將不斷完善,以確保車輛的安全性和合規性。未來,政府將出臺更多關于無人接駁車的認證標準和程序,包括車輛性能測試、安全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等方面。企業將需要按照認證標準和程序進行車輛設計和生產,以確保車輛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的要求。這將有助于提升無人接駁車的整體質量和安全性,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3、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無人接駁車的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拓展,以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未來,無人接駁車將逐漸滲透到公共交通、物流配送、旅游景區等多個領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務。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無人接駁車還將拓展到更多新的應用場景,如智慧社區、城市微循環等。這將為無人接駁車行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無人接駁車行業發展動態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無人接駁車行業發展動態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無人接駁車行業發展動態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共十四章,包含2025-2031年無人接駁車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無人接駁車行業投資前景建議研究,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