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我國已經全面邁入數字時代,尤其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速經濟社會數字化進程。數字政府建設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數字經濟時代席卷而來,數據已成為現階段最核心的生產要素。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為要素之一。
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認為,生產要素的形態隨著經濟發展不斷變遷。對于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范圍,馬智濤以微眾銀行為例,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眾銀行本身就是一個無網點、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數據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微眾銀行面向小微企業的微粒貸,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數據,因為我們基于數據進行包括風控、精準營銷等等環節,這也是必須要通過技術、科技解決的難題。
隨著信息經濟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資源向生產要素的形態演進,數據已和其他要素一起融入經濟價值創造過程,對生產力發展有廣泛影響。
“未來在各行各業,都會有類似數字化經營的發展路徑、道路。比如,餐飲行業感覺好像跟數字化經營差的很遠,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之疫情后的助推,像餐飲這種傳統行業也在走向數字化。”馬智濤向記者表示。
數據生產要素屬性的提升,關系經濟增長長期動力。目前,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前瞻性布局。目前,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馬智濤認為,解放數據生產力仍處在探索階段,目前面臨四大難題。他指出,首先,數據的產權難以界定;其次,數據易成為數據孤島,不易評估和發揮價值;數據易泄露、易盜用、易濫用、難追蹤;存儲與處理海量、多維數據的難度較大。
馬智濤告訴記者,數據聚合所發揮的價值往往是最大的。如果掌握了數據的片段,而不是完整的視圖,對于個人和企業是無法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所以打破信息孤島是要破解的難題。
在他看來,要解放數據要素生產力,需先解決三大核心問題:第一,要提供安全存儲的解決方案;第二,要提供可信傳輸的手段;第三,要提供協同生產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