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住建部網站發布消息稱,《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全國棚改新開工580萬套。1-7月,已開工407萬套,占年度目標任務的70%,完成投資9900多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棚戶區改造于2013年后提速,2015年進入實質性攻堅階段并進行棚改貨幣化。其中,2015-2017年,全國新開工各類棚戶區分別為601萬套、606萬套和609萬套,超額完成2015年初確立的“未來三年再改造1800萬套棚戶區”的任務。去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新版“三年棚改攻堅計劃”。按照計劃,2018-2020年,我國將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
2015年,國務院推出棚改三年計劃,要求積極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統計顯示,2013年、2014年棚改貨幣化安置率分別為7.9%和9%,但2015年、2016年這一比率直接躥升至29.9%和48.5%;2017年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比例約為53.9%左右。
不過,貨幣化安置導致地方財政壓力加大,同時容易引發樓市泡沫。為此,去年8月,住建部等六部委曾印發的《關于申報2018年棚戶區改造計劃任務的通知》指出,商品住宅消化周期在15個月以下的市縣,應控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更多采取新建安置房的方式。同年11月,住建部等再次印發通知明確,對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地方,仍主要采取貨幣化安置的2018年新開工棚改項目,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棚改專項貸款不予支持。
為緩解地方政府棚改建設資金壓力,防止隱性債務增多,4月3日,財政部印發《試點發行地方政府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管理辦法》,棚改專項債正式推出。棚改專項債明確為推進棚戶區改造發行,以項目對應的土地出讓收入、棚改項目配套商業設施銷售、租賃收入等償還,要實現項目收益和融資的平衡,發行期限原則上不超過15年,省級政府統一發行棚改專項債,并轉貸給需要的市縣級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