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5.5G?
2020年5G大規模部署之后,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展望未來,華為提出了5.5G的新概念。
11月13日,在2020華為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華為常務董事、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汪濤表示,5.5G是產業愿景,也是對5G場景的增強和擴展。增強針對的是ITU定義的三大標準場景,即eMBB、mMTC和URLLC,同時還在此基礎上擴展了UCBC(上行超寬帶)、RTBC(寬帶實時交互)、HCS(融合感知通信)三個新的場景。
由此,華為增強“三老”場景,擴展“三新”場景,使之從5G場景三角形變成5.5G場景六邊形,從而支撐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的演進。
為何要提出5.5G?這是因為當前5G發展與預期仍有差距,尤其是行業場景中,亟需新能力來支持生態發展。
不過,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3G和4G,5G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汪濤表示,截止當前,全球已部署的5G商用網絡超過110張,5G站點超過80萬個,5G智能手機發貨占比超過60%。短短一年時間,全球5G用戶數已經超過2億,而3G和4G時代,這個數字分別只有32萬和40萬。5G將是2030年前最主要的移動通信技術,并將持續服務到2040年。
但是,汪濤也指出了兩大挑戰,其一是實時交互方面,當前5G VR/AR實現了人與虛擬世界的基本交互,但未來XR Pro、全息需要沉浸式體驗,對蜂窩通信的要求將更高,平均接入速率從當前4K的120Mbps提升到未來的16K 2Gbps,交互時延要進一步降低,從目前20ms左右的時延進一步縮短到5ms左右,這都對5G提出進一步的演進需求。
其二是連接規模還不夠,“面向2030,蜂窩網絡需要承載千億連接,其中絕大部分將依靠5G承載。到目前為止,蜂窩網絡僅承載了13億物聯。5G需要持續演進,滿足更多樣性、更復雜的全場景物聯需求。”汪濤說道。
可以看到,13億和千億的連接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距。此外,汪濤還提到,行業場景5G連接能力還有很多缺失,比如5G還缺少精確定位的能力,上行大帶寬也是軟肋。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現在,華為提出全行業共同定義5.5G的愿景,來增強和拓展5G場景和能力。
具體來看,是在我們熟知的5G三大場景——eMBB(高速率)、mMTC(廣聯接)、URLLC(低延時)之外,拓展了UCBC、RTBC和HCS三大場景。
汪濤介紹道,擴展應對的是日益增長的新應用訴求,5G定義的三大場景已經無法支撐更多樣性的物聯場景需求。比如工業物聯的應用,既需要海量連接,又需要上行大帶寬,華為提出在eMBB和mMTC之間增加一個場景,命名為UCBC,聚焦上行能力的構建;
還有一類應用,既需要超寬帶,也需要低時延和高可靠,華為提出在eMBB和URLLC之間增加一個場景,命名為RTBC,聚焦寬帶實時交互的能力構建;
最后一類場景是泛能力集,比如車聯網中的車路協同,既需要通信能力,又需要感知能力,華為提出新增HCS場景,聚焦通信和感知融合的能力構建。
此外,汪濤還表示,5.5G需要在Sub100GHz內使用更多的頻譜。不同類型頻譜的特點不同,譬如FDD對稱頻譜具備低時延特征,TDD頻譜有大帶寬特征,而毫米波則可以實現超大帶寬和低時延。“如何綜合發揮各個頻段的優勢,是未來關鍵的方向。我們期望能實現全頻段上下行解耦,全頻段按需靈活聚合,重構Sub100GHz頻譜使用模式,最大化頻譜價值。”
而5G的繼續演進,還需要更多通信行業之外的產業鏈公司參與其中,孵化出更多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