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道人類基因組測序速度實現新突破
近期,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完成了利用人工智能計算加速工作流程的DNA巨量測序技術,把人類基因組測序時間縮短至5小時2分鐘,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我國科學家構建高效生物合成類胡蘿卜素細胞工廠
酶底物抑制效應是影響微生物異源生物合成天然產物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存在于生物合成途徑的中間環節時,特別不利于目標產物的合成。
科學家繪制目前最全人類譜系
人類的起源和演化始終是科學家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遺傳數據,繪制了目前最全的人類譜系。相關研究在《Science》發表,題為:A unified genealogy of modern and ancient genomes。
我國科學家發現影響作物包殼性狀的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影響高粱和谷子包殼性狀的基因,相關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Glume Coverage 1 causes naked grains in sorghum。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體積最大的細菌
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單個細胞長度可以超過2cm、目前已知體積最大的細菌。相關成果在《Scienc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Largest bacterium ever discovered has an unexpectedly complex cell。
科學家開發出防止細胞內錯誤的蛋白降解新技術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開發出清除蛋白錯誤泛素化標記的新技術,相關成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論文的標題為:Deubiquitinase-targeting chimeras for targeted protein stabilization。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基于轉錄調控因子的2-羥基戊二酸生物傳感器
上海交通大學和山東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題為“A D-2-hydroxyglutarate biosensor based on 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DhdR”的研究論文。
我國科學家在光調控甲狀旁腺激素分泌方面取得新進展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旁亢)患者,甲狀旁腺主細胞上的鈣敏感受體(Calcium sensing receptors, CaSR)無法精確感受機體血鈣濃度變化,使得PTH分泌異常,最終導致病人出現高鈣血癥、情緒異常和骨丟失等癥狀。
科學家開發一種仿生超強水性合成組織粘合劑
醫用組織粘合劑因其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粘合、即時密封和止血作用、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等顯著優勢, 獲得了醫療領域的廣泛關注, 并逐漸成為傳統手術縫合線的有效輔助或替代手段。
科學家揭示EBV感染與多發性硬化癥關聯機制
多發性硬化癥(MS)是最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好發于視神經、脊髓和腦干,多發病于青、中年,女性較男性多見。MS患者腦脊液(CSF)中的B淋巴細胞參與炎癥反應并分泌寡克隆免疫球蛋白。既往研究發現EBV病毒(愛潑斯坦-巴爾二氏病毒)在流行病學研究中與MS顯著相關,但其具體作用機理尚不清楚。
科學家揭示人類基因調控元件的序列決定因素
DNA可以決定基因表達的位置和時間,但控制基因表達的全套序列決定因素仍不清楚。近日,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了題為“Sequence determinants of human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的文章。
科學家利用人類多能干細胞進行中腦多巴胺通路重建
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替換中腦多巴胺(mDA)神經元,從而改善長期運動功能。由于成年人大腦中長距離軸突生長能力有限,現在只能將細胞異位移植到紋狀體,會造成部分mDA通路得不到恢復,可能使患者運動功能恢復不完全。
科學家揭示果蠅痕跡條件反射和延遲條件反射的不同機制
在人類和高階哺乳動物中,痕跡條件反射和延遲條件反射已被廣泛研究,但在果蠅中是否存在相似的反射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Differential mechanisms underlie trace and delay conditioning in Drosophi
科學家通過單細胞測序揭示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潛在發病機制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也被稱為先天性小耳畸形,臨床主要表現為耳廓形態異常,可伴外耳道狹窄或閉鎖、中耳結構異常等。由于該類先天畸形發病率相對較低,并且具有多器官受累特征,使得目前對該類疾病的發病機制認識不足,治療效果受限。
科學家使用醫生眼動信息構建計算機輔助診斷網絡
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廣泛應用于計算機輔助診斷,然而收集有經驗專家的標注診斷結果數據,用以監督和訓練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機診斷模型成本較高。有研究顯示,醫生的眼動軌跡包含一定模式特征以及大量診斷相關信息,并與診斷結論密切相關。
我國科學家開發一種“精準-魯棒性”基因路線設計原理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使得在生命體中設計動態復雜功能成為可能。但合成生物學中人工基因路線穩定性差、功能脆弱、易受干擾等問題制約著通過合成生物學實現“設計生命”的進一步發展。理論的魯棒性和實驗的可操作性平衡是基因線路在復雜環境下執行預設功能的挑戰,是實現“設計生命”的關鍵瓶頸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