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金融助力。近年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寧都縣支行充分發揮自身金融優勢,發放產業扶貧專項固定資產貸款4億元,用于建設寧都縣高標準大棚蔬菜基地建設項目,通過融入農業產業鏈,助力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
揚優成勢助力發展蔬菜產業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寧都各鄉鎮,整齊劃一、規模龐大的蔬菜大棚比比皆是。
脫貧致富,產業是根。寧都縣是農業大縣,是蔬菜生長的沃土,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致力將蔬菜產業向標準化、無害化、品牌化轉型。創新出臺了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搭建大棚、統一設施配套、統一政策扶持、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分戶經營(即七統一分)的服務模式,蔬菜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已成為贛南蔬菜產業發展的主產區和核心縣,更是寧都百姓的富民產業。
巨大的產業規模,資金投入必定是重頭。“搭建鋼架大棚一般需4萬元/畝,水利、電力、交通、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配套需1.65萬元/畝,每畝總投資約5.65萬元。”寧都縣金融工作局局長、縣蔬菜辦副主任鄧鋒算了一筆賬,“每一項都是資金大頭。”
為了順利推進蔬菜產業項目規模發展,2019年,寧都縣扶貧開發有限公司抓住“產業扶貧專項固定資產貸款支持”的機遇,向農發行寧都縣支行申請中長期貸款4億元,用于寧都縣高標準大棚蔬菜基地建設項目。
“寧都有發展產業的資源優勢,項目前景廣闊,也是鄉村振興的需要,我們一定全力支持。”農發行寧都縣支行行長曾慶華介紹,如今寧都蔬菜基地依靠科技進步,合理規劃布局,已經推動蔬菜產業由傳統分散向現代農業轉變,由數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今年,寧都新建大棚1.2萬畝,縣級層面實行市場化的思路運作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通過該縣城投集團搭建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融資平臺,向銀行申請貸款4億元,整合農業、水利、交通、供電等部門項目資金及市、縣兩級產業獎補資金2.78億元,共籌措資金6.78億元,用于村集體大棚蔬菜基地及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有效保障了村集體經濟項目順利推進。
此外,該縣進一步積極創新,探索出“縣出資、鄉建設、村管理、戶種植”發展模式,通過縣鄉統籌、跨村實施、抱團發展,促進村集體經濟快速融入到蔬菜產業中,推動100個村發展1.2萬畝大棚蔬菜。
幫扶打造百姓致富“菜籃子”
日前,寧都縣田頭鎮邊斜村村民劉運生,剛吃過早飯,他便騎上三輪摩托,急急忙忙趕往鎮里的蔬菜基地。“現在是采摘黃椒的旺季,今天30箱黃椒要摘給收購商呢。”
今年53歲的劉運生,皮膚黝黑,頭戴鴨舌帽,露出的鬢發有些花白,說話的聲音沙啞。劉運生介紹說,他自己患有支氣管炎,妻子也患有股骨頭壞死,兩人都干不了重活,2015年因病被評為貧困戶,平常在家種點自己家吃的蔬菜,打打牌,日子自然過得緊巴巴的。如今靠著蔬菜大棚,他們全家順利脫貧。
“租大棚也很劃算,如果自己建大棚,不僅經濟壓力大,而且還要還利息。”劉運生介紹說,他的蔬菜大棚已經有了11萬元的收入,除去人工、種苗、化肥等還掙了3萬元,另外還解決了村里四五位村民就業,這一切的改變,讓劉運生臉上不時地閃現出自信的笑容。
“多虧有農發行的資金支持,寧都蔬菜大棚的建設速度加快了許多,滿足了群眾發展產業的需求。”鄧鋒介紹說,為了讓部分經濟條件不夠好的村民,也能加入到發展蔬菜大棚的產業隊伍中,寧都縣推出“縣出資、鄉建設、村管理、戶種植”模式,吸引了更多的群眾通過種植蔬菜,發家致富。
“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職責就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資金,承擔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能為寧都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貢獻力量是我們應盡的職責。”曾慶華如是說。
如今,寧都縣蔬菜產業基地真正變成了百姓致富的“菜籃子”。目前,全縣已發展設施蔬菜基地146個、面積3萬多畝,覆蓋全縣24個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