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菏澤7月29日電 (孫宏瑗)“叮咚——訂單來了!”自網店成交第一單開始,“80后”博士胡春青就迷上了這個聲音。拋棄高學歷光環、頂住壓力與眾人不解,2017年,他返回山東菏澤曹縣農村創業,和妻子一同做起電商“趕潮人”。2019年銷售額突破900萬元(人民幣,下同)。
桑蠶絲、珍珠雪紡、花瑤、加厚陽光麻……29日,在胡春青的布料店內,多彩布料整齊擺放,他給記者介紹著每種布料的特點和適宜做的產品,講起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2014年回家走親訪友時,胡春青與妻子孟曉霞得知老家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很多人因此發家致富,二人萌生了做電商的想法。妻子先期回鄉創業,后鼓勵胡春青加入。剛開店就接單加之當地原有的電商產業基礎,讓兩人看到了希望。憑借在高校學習的知識與自身能力,他們迅速熟悉了服裝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
“回鄉時,大家都說,你學歷這么高干嘛回來開網店,上這么多年學不白費了?”剛開始創業時,胡春青遭遇了很多人的不理解。身邊較低學歷的人同樣把電商做得風生水起,自己的優勢并沒有凸顯。
胡春青博士研究生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所學專業為材料加工。“布料、面料,如化纖材料也是材料的一種,我可以對其進行材料分析。”胡春青妻子學習的是美術專業,精于服裝設計,其網店的服裝都是妻子設計而成,原創性較強。加之胡春青擅于數據分析,在精準分析用戶群、購買力等數據的基礎上,他們將同種風格的服飾放在一個店鋪里做成“風格店鋪”,以此提高銷量。
“知識不會白學,學識和專業讓自己的起點比其他人更高一些。”夫妻二人表示,除此之外,他們的版權意識、對市場動向的判斷等也更加精準。意識到當地同質化產品較多、主要面向國內消費市場的現狀,二人也在研究如何打開海外市場。
成立公司、租用村內的扶貧車間、開起加工廠、帶動周邊20個村民和3個貧困戶就業……現在夫妻倆擁有3家淘寶店鋪、1家拼多多店鋪、1家抖音小店、5家天貓店鋪,去年銷售額達900余萬元。雖起步較晚,但后來者居上,他們趕上了當地電商發展的熱潮。
“現在當地許多企業都是小作坊或建起廠房,管理落后、機器智能化程度較低,我們在研究怎么把整個工作流程更好地串聯起來。”不僅如此,下一步,胡春青還想把自己的同學等高學歷人才引進家鄉,不單從事服裝行業,也把目光轉向高新企業,做科技項目轉化。“現在,我們正在做工業4.0項目,聚力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
自2014年以來,胡春青所在的曹縣大集鎮孫莊村連續6年被阿里巴巴集團授予“中國淘寶村”稱號。孫莊村760多戶家庭中,有560多戶開有淘寶網店,吸納返鄉務工青年200余名,返鄉大中專畢業生30名。2019年,該村淘寶演出服飾銷售額超過2億元。


2024-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4-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共十一章,包含食品企業電商發展路徑及構建策略,食品行業電商風險控制與投資建議,2023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