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英國路透社11日發布一則獨家消息稱,中國臺灣代工制造商富士康計劃投資10億美元,擴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廠,并在那里組裝蘋果手機。
路透社這篇報道的消息來源于兩名知情人士。報道稱,這是蘋果公司受困于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危機之際,悄悄漸進地將生產重心從中國轉移的一部分。而此前,尚無媒體報道過這此舉的規模。
兩位消息人士透露,富士康在中國制造的一些蘋果手機機型將轉移到印度這家工廠生產。不過由于談判是私下進行的,細節尚未敲定,這兩位消息人士拒絕透露姓名。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根據該計劃,富士康將在泰米爾納德邦的工廠增加約6000個工作崗位。此外,富士康還在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經營著一家獨立工廠,在那里為中國小米公司等生產智能手機。上月,富士康高管曾透露加大在印度的投資,但沒有給出具體細節。
“蘋果公司強烈要求其客戶將部分手機生產搬出中國,”另一位消息人士說。
對此,富士康表示,不會對與客戶相關的問題發表評論,而蘋果沒有回復置評請求。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
根據印度蜂窩通信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印度制造的手機僅占全球的3%,但在印度總理莫迪力推“印度制造”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印度制造的手機在全球占到的比例已經達到11%,并且超過了越南,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手機制造國。在印度,價格昂貴的蘋果手機常常被視為地位的象征。
報道還援引香港“對比法”技術市場研究公司的尼爾·沙阿(Neil Shah)的分析稱,由于印度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更低,再加上在印度供應商基地的逐步擴大,蘋果公司將能夠把印度作為一個出口中心。
據第一財經,雖然印度的手機制造熱已經持續了幾年,但生產基本上集中在散件組裝,印度本土還沒有元器件、模具等生產配套能力。2016年開始,印度總理莫迪推出了“分階段制造計劃”,希望利用印度巨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推動本土生產。該計劃不僅包括對手機征收關稅,還包括對手機充電器、電池、耳機和已經預裝印刷電路板的零部件征收關稅。
據業內人士透露,從2017年12月開始,印度政府將智能手機的基本關稅從10%提升到了15%,2018年2月又上升至20%,4月份又對包括電路板、攝像頭模塊在內的電子元件征收了10%的關稅。這樣的政策,無疑會促使手機上游電子元件和整機在本地的生產。
“對競爭激烈且利潤率較低的行業來說,承受關稅意味著利潤被蠶食或喪失價格競爭力,所以從長遠來看,建廠成為很多廠商的選擇。”某市場人士說。
而與此同時,印度也在努力推動富士康等公司在該國進行生產制造,并于上個月啟動了一項66.5億美元的計劃,旨在激勵五家全球智能手機制造商建立或擴大在印度的生產。
蘋果兩大生產基地目前均在中國
報道稱,由于中美貿易戰以及冠狀病毒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的破壞,一些代工廠被迫尋找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
過去十余年,蘋果早已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供應鏈系統,美國的芯片、韓國的屏幕、中國的零部件……最終成為擺在蘋果專賣店的商品。以低成本造就的產品,最終產生了巨大的利潤。
蘋果手機的兩大主要生產基地皆位于中國,分別為鴻海在河南鄭州和廣東深圳龍華兩地的工廠。
消息人士稱, “把產線移出中國不是那么容易”。他表示,蘋果強烈要求旗下客戶把產線移出中國,公司此舉是配合蘋果的要求,不然不會沒事把產線移出
中國,因為移產線的成本是很高的。
“鴻海精密”屬于臺灣鴻海科技集團的核心企業;“富智康”則是鴻海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在香港上市,它的前身為“富士康國際”;而“富士康科技集團”其實是“鴻海精密”在大陸所有工廠的管理機構統稱。
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占據總份額的78%
據21Tech報道,逐漸坐穩全球第二大智能機市場交椅的這些年來,印度市場與中國手機產業鏈長久維持著緊密的關系。
尤其在當地官方大力推動的“Made in India”策略之下,大批關鍵產業鏈廠商和整機廠商陸續在印度開設工廠,近幾年由于當地關稅等政策的不斷調整,加之當地的巨大消費需求漸次被中國為主的廠商承接,中企在印投資步伐進一步擴大。
這為當地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就業機會。21Tech接觸的多家中資手機產業鏈廠商都指出,當地團隊設置,少數管理者由中國人擔任,其他龐大的生產線人員、定制化研發人員都來自印度本地。
以此,成熟的產業閉環成為中資手機產業在印度快速崛起的背景。Canalys分析師賈沫告訴21Tech, 2020年第一季度,包括小米、vivo、OPPO、realme、一加、傳音、摩托羅拉、華為、酷派、TCL甚至金立在內的中國廠商,在印度當地已經占據了總份額的78%。
即使在當前諸多不確定性影響之下,若以極端狀態測算,這78%來自中國廠商的份額也并非三星和蘋果兩家巨頭,或者印度當地品牌Micromax、Lava可以順利“吞下”的。
“ 以智能機來看,如果排除中國品牌,在三星之外沒有第二個規模很大的牌子。蘋果在印度智能機市場排名第七 ,今年Q1市場份額只有1.6%,Lava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占比也僅1%左右。那么可能只有三星可以選擇。”但賈沫指出,目前所有手機廠商的產能都強制性只能恢復到原來的1/3,這意味著當地市場目前持續處在供不應求狀態。“這個30%的產能是嚴重低于需求的。”
賈沫進一步向21Tech分析道,雖然一季度印度已經開始受到疫情影響,但全球表現下滑的背景下,印度市場出貨量依然在同比增加,說明當地市場的需求仍然存在。
“雖然考慮到疫情之下,印度可能會面臨失業率上升、經濟活動下降的背景情況,但印度暢銷手機價格在100-150美元,并不是很貴,對用戶來說不算太大的負擔。當地市場低端機的換機需求一直很旺盛。”賈沫認為,這導致無論需求怎么減少,也不會縮減到目前生產端只能是原來30%的狀態,供不應求幾乎會是疫情期間會持續存在的結果。
美企撤離中國?外交部回應
企業撤離中國內地的問題,其實在疫情期間乃至更早前就有討論。今年2月10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對外資企業的服務力度,協助外資企業積極應對疫情,有針對性地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在投資、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當月19日,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網上記者會上回答涉及在華外資企業情況的提問時表示, 中方有關部門正在有針對性地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在投資、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影響,一些具備條件的在華外資企業已開始陸續復工復產。
據人民日報5月8日報道,在中國美國商會的最新調查顯示,中國仍是大多數在華美企看好的重點市場,美企并沒有打算離開中國,甚至還會加大對華投資。另據調查,超90%以上的日企也表示看好中國市場。
更早前的2019年,國家發改委還專門發文表示,“對外國企業撤離的判斷還是要基于數據和事實。”文章引用數據稱,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涵蓋超過200家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據其調查顯示,2018年組織內超過90%的美國公司在華實現盈利,87%的美國企業2019年沒有搬遷或者將其任何業務遷出中國的計劃,83%的美國企業過去一年沒有削減或停止對華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