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的時光,讓中國企業學會很多。
在上一段摧垮了無數財富的金融危機尚未塵埃落定之際,2009年,時任阿里董事會主席的馬云在寫給全體員工的信中就曾這樣承諾:
“十年以后,因為今天的變革,我們將會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百廢待興的市場等來了“春雷”的降臨。無數企業的命運由此轉折。
如今,十多年后,又一次危機降臨。
4月7日上午,另一封名為《春天的戰役》的全員信,經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的筆下流出,宣示著這場全新征程的緣起:
“作為社會經濟的原子細胞,中小企業活,則社會經濟活;中小企業興,則社會經濟興。”
十年,有些東西已經被永遠改變,而有些東西卻依舊保持了原先的模樣。
01“春雷重啟”背后
是企業復工復產的下半場
十年彈指,變化的是時代所特有的刻痕,小微企業已經與這個社會整體的經濟形勢血脈相連。
國務院近年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中曾經列舉出這樣一個數據:超過5200萬家的小微企業,在經濟貢獻中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了“56789”,即:
50%以上的稅收供給,60%以上的GDP來源,70%以上的產品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十年后,小微企業愈發重要,保護小微企業,也就是保護整個經濟。
時至今日,新冠肺炎,這場人類千禧年后所面臨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正在賦予經濟愈發龐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小微企業首當其沖。
在以復工為目的的“上半場”,小微企業自己做的不差——復工,已經基本推進完畢。
但下半場,就不是只靠著求生欲與簡單自救能實現的了。
因為抗疫下半場的核心問題逐漸聚焦于兩點:工人有活干,產品賣得掉。這都是體系性的需求。
正是這種情況下,如何從洞悉小微企業需求,從供應鏈、銷售渠道等多維度入手展開扶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于是,阿里重啟“春雷計劃”。
2009年“春雷計劃”,曾經幫助許多中小企業使用移動電子商務來實現轉型,而如今,阿里的計劃更完備。
在銷售渠道方面,煥然一新的春雷計劃正在不斷關注出口渠道的暢通,并借助資金和技術扶持,幫助外貿完成向內銷的轉型。
縱觀此次疫情下的資本市場,正如美國趨勢研究大師托馬斯•弗里德曼所說:世界的時間軸將被新冠病毒重新劃分。
這之中,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講,他們客戶將不再單獨是歐美,而將逐步擴展至全球,而原來依靠大單存活的企業也將不得不長時間面臨訂單的分散。
這一次有著有60多年線下歷史的廣交會轉為線上進行,同樣也是國際貿易貿易形勢轉變的一大體現。此前,淘寶直播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疫情之下自救的主要平臺。當國際貿易由傳統線下轉到線上之際,更多中小企業事實上非常需要像阿里這樣具有平臺優勢、大數據優勢的企業來幫他們打造、拓建新型的電子商務。
三四線城市作為最后的紅利市場 , 成為巨頭和初創者爭奪的重要增量市場 。2019年11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中下沉市場人群MAU高達6.15億人,其中小鎮青年MAU為2.01億人,同比增長7.6%,月人均使用時長增長至127.9小時,平均每天上網4.26小時,活躍度和時長均高于都市人群,成為了互聯網市場的主力軍。
2019年11月中國移動互聯網典型人群活躍用戶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國社交電商的交易額由2013年的人民幣377億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幣13,320億元,并預計2019-2022年CAGR為35.5%。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成為了電商獲取和沉淀流量的新平臺,2019年微信小程序DAU超過3億,累計創造8000多億交易額,同比增長160%。
觸達用戶上,微信生態具有天然的優勢。其龐大且具有粘性的用戶流量 、 數字化支付系統 、 多種線上到線下服務的網關以及各種增強的云技術(如微信小程序),透過去中心化革新打破傳統電商模式,協助中小企業迅速擴展業務,并獲取沉淀用戶數據,維護客戶關系。
2014-2019年阿里巴巴貨幣化率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互聯網用戶人口紅利趨弱,傳統電商平臺用戶增長放緩,流量競爭持續加大。
直播模式能夠有效提升用戶參與粘性以及與商戶互動,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成為電商平臺內容化的重要產品,獲得平臺持續的資源投入。
另一邊,在生產環節,阿里也充分借助于數字化賦能優勢,以規模百億的數字化產業帶集群為基軸,打造淘寶產業基地。農業領域,阿里還將憑借愛心助農計劃和數字農業基地,深入原產地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實現精準扶持。
最后的金融環節,阿里也將充分發揮自身的資金鏈和體系優勢,進一步延長此前《告商家書》中所推出的零賬期服務、并擴大小微貸款范圍。
重重措施之下,一聲全新的“春雷”,和在商業實踐中不斷進化的阿里,已經展露崢嶸。
02一聲“春雷”新在哪里?
在此基礎上,相較于春雷計劃1.0,時隔十年,兩道春雷所映照的土地,也已經悄然發生了某些改變。
第一是主觀意愿的轉變:
縱觀這2008年和2020年兩場全球性危機中的差異,不難發現,最大區別之一,便是中國企業和社會的自救能力和自救意愿顯著提升。
這之中,有著客觀的原因,也有著主觀的進步。
第二是市場承壓能力的轉變:
從客觀層面上來說,08年的中國經濟廣泛依賴于出口的驅動,在那之前,凈出口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高居15%以上,從這個層面來說,全球化危機的余波同樣令國內感到了切膚之痛。
如今,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拉動中國經濟的馬車,已經由過去單一的出口,轉為了投資和消費的“內循環”,許多步入夕陽的舊經濟產業,也在互聯網企業的模式賦能之下重新煥發了活力,相較于過去的“環球同此涼熱”,如今的全球化危機中,中國企業的自救已經初步具備了可能。
第三是救助主體和手段的轉變:
相較于08年的中國商界,如今的大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能力、擔當有相當大程度提升,措施和手段也更加多元,并且具備著和政府合力,形成“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聯動的“救市”局面,這在抗疫的前半段已經表現顯著:諸如物流網絡、外賣服務、健康碼、在線復課等,再到現在的“春雷計劃”,均是政企關系潤滑、國家經濟活化的典范。
這一點,在此次全新的春雷計劃推行于浙江、重慶等地的過程中也可略窺一二。
無論是簽約前后各地政府高度的積極性,還是當地數字化轉型競賽的濃厚氛圍,都多少展現出了和十年前那場危機之間的差異。
在浙江,阿里與政府攜手,將在知名產業帶區域建立100個產地直播基地,并計劃通過“C2M超級工廠計劃”打造100個銷售過億的工廠,同時在浙江制造業發達地市定向扶持5個產業帶,實現銷售破1億單。
在重慶,除了上述直播產業基地和超級工廠,南岸、江北、渝北等多個制造業發達區縣以及兩江新區還積極聯手阿里,希望借助其平臺化優勢,實現對自身的產業帶賦能。
而在廣東,企業自救的號角和浪潮也從未停歇,無論是生產線的火力全開,還是銷售渠道的積極拓寬,當地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行動著,這之中,阿里同樣也在竭盡所能提供幫助。
前幾天在番禺,一家媒體還拍到了這樣的一張照片,一塊黑板寫道:抗疫復工三板斧,口罩直播淘工廠。
簡單的兩句口號,勝似千言萬語。
03為什么響起春雷的是阿里?
答案或許并不難解釋,阿里和中國中小企業,有著過去共同創造的歷史,也有著直面未來的潛能。
從2008年至今,中國的商業版圖中,多領域的復合經濟體正在逐步深入社會的各個維度,并踐行著各自的責任。
正如羅布•范圖爾德在《動蕩時代的企業責任》一書中所闡述的那樣,進入21世紀,企業正在日漸成為鏈接國家與社會經濟之間的橋梁,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問題將不再被孤立,而將被同等的視為經濟領域的創傷,由市場與經濟組織所釋放的力量一道予以修復。
這是企業自身的使命升級,也是危機之下的責任擔當。
不知不覺間,從杭州西湖邊走出的那家小小的電商平臺,徹底蛻變包含數字商業、金融科技、智慧物流、云計算、本地生活、文化娛樂等場景的數字經濟體,也已經初步具備了賦能中國企業數字化變革的技術基礎。
然而這一過程中,不變的,一直是他們善用企業力量,幫助中小企業的理念。
再此基礎上,春雷計劃的再度響起,也印證著阿里這一從最初起,旨在服務中小企業交易需求的初心。
擔當需要建立在判斷力之上。2009年的第一聲春雷,阿里為中小企業許下了的是移動電子商務的前景;而2020年的第二聲春雷,阿里帶來的則是數字化的未來。
而在那之外,一前一后,跨越十年的兩道春雷,也正是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使命的體現。
越是生意難做之時,越是兌現使命之際。
2008年的那場經濟危機里,馬云在信中寫道:“今天的我們肩負著比以往更大的責任,我們不僅僅要讓自己不倒下,我們還有責任保護我們的客戶——全世界相信并依賴阿里巴巴服務的數千萬的中小企業不能倒下!”
而這一場公共衛生危機中,張勇在信中的決心也同樣堅定:
“越是危機時刻,阿里巴巴和中小企業的連接就越緊密。


2024-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4-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共十一章,包含食品企業電商發展路徑及構建策略,食品行業電商風險控制與投資建議,2023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