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一等智慧,經商的一流學問。”
作為一個連續二十一年蟬聯香港首富的富翁,李嘉誠即使在90歲的高齡,仍然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并且具備遠大的預見性。
在2012年5月25日,84歲的李嘉誠首次公開宣布分身家安排。
在人人都知道他有兩個兒子的情況下,李嘉誠坦然宣布,價值萬億的資產全歸予長子李澤鉅,甚至集團以后也會交由長子管理。
外界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偏心偏的太明顯”,而李嘉誠卻說,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兩個兒子“可以有兄弟做。”
富可敵國,實至名歸
“蓋卞濱自他祖父遺下家業,已有一萬余頃,其余可想而知,真是富可敵國。”
相比于萬頃土地,李嘉誠的財富覆蓋面之廣,財富之深厚,遠不止此。
作為“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華商人物”之一,李嘉誠實至名歸。
當我們去盤點他在分家之前的財產,就會發現他的財富有多么驚人。
李嘉誠經商天賦遠超常人,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其旗下有一個長江集團,共有八家公司,囊括了電能、基建、地產、服務、能源等多項集團業務。遍布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在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了萬億港元。
甚至由于當年他在英國投資數千億的資金涉獵甚廣,而被媒體戲稱“買下了半個英國”。
面對大筆的錢財,人很難不動貪欲,更別提是崇商的李家。
“貪、嗔、癡、恨、愛、惡、欲”佛家七罪,貪為首。
當外界都認為李家會像其他富豪家族一樣,因為分家一事而明爭暗斗、頭破血流的時候,一切卻進行的異常順利。
父愛深遠,長久計之
原來,李嘉誠當年曾經通過復雜的方式對自己旗下家產進行整理和控制,其中最后的手段是是李嘉誠家族信托,而這一信托又由李嘉誠與其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三方平分的 。
而在分家中,李澤楷擁有的權益全部轉至哥哥旗下。之后,長子持股量便增至2/3,余下1/3繼續由李嘉誠本人持有。又過了幾年,李嘉誠將剩余的權益也全部轉讓給了長子。
雖然市值逾8500億港元、名下上市資產逾2900億港元家產全部分給長男,二子李澤楷既不是一無所有,也沒有絲毫不滿。
因為,在這場份家中,他獲得的不是一個父親,而是一個商人李嘉誠對其生意上的資金支持的承諾。
一諾“千金”,不過如此。這樣的助力令無數人眼紅。
所謂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雖然在外人眼中,李嘉誠偏疼被綁架過的大兒子李澤鉅,甚至一度盛傳他和小兒子李澤楷不和,但他對李澤楷悉心栽培卻是事實。
在這兩個孩子身上,李嘉誠的父愛展現的淋漓盡致。
旁人看來簡單的舉動,背后往往都暗藏深意。
李嘉誠的這次分家計劃,早在三十多年前當李澤鉅與李澤楷先后跨出校門的那一刻起,布局考察便開始了。
自內打破,傳承延伸
早在1991年的時候,李澤楷便受父李嘉誠之命回港投資4億美元創立衛星電視臺。從那時起,他的經商天賦便開始顯現出來。
盡管本金和投資方向離不開父親的幫助和指導,李澤楷而后在交易中的風采更是絲毫不亞于他的父親。
據估計,短短幾年的時間,他至少已經賺取超過50億港元的收益。
而那時,他才只有25歲。
兩年后,李澤楷通過轉賣經營多年的電視臺,真正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9.5億美元。
自此,他聲名鵲起,一發不可收拾。
他開創集團,經營地產,甚至有過以10億美金撬動130億美金杠桿式行為在新加坡電信爭奪戰中入主成功的壯舉,他也曾被列為房地產的著名范例......
其實在分家背后,李嘉誠閱人無數的眼中看到的,是資源的重新整合,未來的企業發展方向,以及兩個兒子截然不同的特性。
2019年1~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全國房地產商品房銷售額159725億元,增長6.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8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0.3%
不過,從商品房銷售額絕對值來看,2019年已經接近16萬億,而2018年為14.9萬億,刷新歷史記錄,但也未突破16萬億。
2017-2019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額情況分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自2016年3月以來的持續去庫存走到了終點,市場供應關系逆轉。從新房銷售面積看,2018年很可能是歷史大頂,預計2020年,新房銷售面積或繼續下跌3%左右,開發投資和新房銷售額增速可能繼續回落,庫存有所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16萬億銷售額中,住宅與商辦市場分化明顯,商業地產持續量縮。就銷售面積而言,2019年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5%,而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14.7%。
2019年中國住宅與商辦市場分化明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回顧過去幾年,2018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7165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49973億元;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69408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33701億元。2019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7155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1%,1—11月份為增長0.2%,上年為增長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5%,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14.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下降15.0%。商品房銷售額159725億元,增長6.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8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0.3%,辦公樓銷售額下降15.1%,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下降16.5%。
2017-2019年中國商品房銷售情況分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李澤鉅老成持重、有責任感,不愿辜負父輩的托付;而李澤楷則表現典型的企業家特性,冒險開拓和銳意創新幾乎是他的代名詞。
倘若將集團交給小兒子,李嘉誠的畢生心血極有可能會被當作李澤楷開展自己業務的墊腳石,而大兒子則很有可能在風險和選擇中猶豫不決,平平無奇,難展才華。
因而李嘉誠在通過時間的考驗后,將繼承父業的重任交予李澤楷接手。而對于次子,則是順水推舟,放任其野蠻生長,獨自闖出一片天地。
“雞蛋,從外打破是毀滅,從內打破是成長。”
事實證明,李嘉誠的確眼光毒辣,李澤楷在2018年香港富豪榜上一躍而起,升至TOP50榜單第19位,身價高達44億美元。
同時,李澤楷擁有電訊盈科、香港電訊信托、及盈大地產三家香港上市公司股權。按他所持股份的計算,李澤楷所擁有的上市公司賬目價值約136.48億港元。
此外,李澤楷還有私人投資,倘若將2009年他收購的亞洲資產管理業務算入其中,那么李澤楷現管理資產已經達到了之前的足足134倍——670億美元。
他充分發揮了分家的價值,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其成就雖仍不及父輩,其手腕和才華卻也可見一斑,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在所有人的議論中,李嘉誠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場“商戰”也愈近尾聲,他不僅沒有馬失前蹄,反而通過分家使得李家的企業更加壯大,取得“ 1÷2 = 22”的效果,并且使兩兄弟的感情一如往昔。
李嘉誠曾說“是用分家來傳承的,而不是在自己去世后,下一代用訴訟來分家”。
他的確做到了。李家,仍舊是李家。
“當別人不明白的時,他明白他在做什么,當別人不理解的時,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這便是李嘉誠成功的理由。
他仿佛是一個棋手,執子布局,步步驚心;又似一位政客,縱橫捭闔,胸中丘壑,一生精明,從未失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