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防疫物資供需對接、助力企業復產復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政治局2月21日會議指出,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工信部提出要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那么,疫情后,工業互聯網會駛入“快車道”嗎?分析師翟煒為您解讀。
疫情加速B端企業云化百萬企業要上云
翟煒說,全球大概有四分之一工業制成品來自中國,中國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疫情會加速企業上云。
比如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精準對接了醫療物資供需,同時,緩解了中小企業因勞動力不足帶來的復工壓力,助力其快速恢復生產經營。
為實現國家百萬企業上云目標,翟煒測算到,每個工業產值超2000億的城市需要上云約 1.5 萬家企業,1000-2000 億城市上云 7500 家企業,500-1000 億城市上云 3800 家企業,100-500 億城市上云 950 家企業。
最理想方式是建成公有云
我們看到一些大型企業通過應用工業互聯網,大幅提升了產出效率。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全面上云以后,會整體提升制造業效率呢?翟煒不這么認為,一方面,目前還看不到某地區整體制造業企業上云效率提升的數據,另一方面,目前即便是2019年最新評出的十大雙跨平臺,也都有各自特點,而非通用平臺,所以數據不易統計。那如何才能提升整體效率呢?翟煒說,最理想方式是建成類似公有云,讓制造業企業都能通過上公有云享受服務,從而提升整體效率。
另外,隨著5G落地,它所擁有的穩定性、低延時、且能夠接入海量終端等特點,將會助力工業互聯網價值體現得更加明顯。
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概有400億元-500億元市場空間
盡管我們看到有數據顯示, 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約6060億元,預計2020年有望接近7000億元。但在翟煒看來,工業互聯網門類繁多,整體規模很難測算。但即便如此,他卻認為在整個工業互聯網里面做平臺會非常有前景。在公有云模式下,各類企業可根據需求付費采購平臺上的應用。按照我國大概40萬-50萬家制造業企業,每家平均10萬元-20萬元/年付費采購應用來計算,大概就有400億元-500億元市場空間。而且購買服務具有可持續性,所以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2023-2029年中國5G+工業互聯網應用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向研判報告
《2023-2029年中國5G+工業互聯網應用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向研判報告》共九章,包含中國5G+工業互聯網應用商業模式創新及挑戰分析,中國5G+工業互聯網應用落地案例研究,中國5G+工業互聯網行業市場及投資策略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