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國如果問什么職業最好?相信銀行一定會成為最多人的選擇,畢竟相比于其他任何職業銀行是直接和金錢打交道的工作,堪稱是經濟王國中的國王,因此,在中國的銀行也一直有金飯碗的稱謂,只是就是這個金飯碗卻似乎不再那么吃香了。
一、19年全年的金飯碗落寞
根據中國基金報在2019年年底的報道,2019年,全球銀行業掀起“裁員潮”。據彭博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有50多家銀行宣布裁員,計劃裁員人數77780人,創下2015年以來最高。包括德意志銀行裁員1.8萬、意大利裕信銀行裁員8000人等。
把時間拉長,過去6年全球銀行業裁員人數更是超過42.5萬人。據彭博社援引公司和工會的文件稱,根據50多家銀行“官宣”的今年裁員計劃,2019年全球銀行有近7.8萬人失業。這是近4年來銀行裁員人數最高的數字。
根據報告,歐洲銀行是裁員重災區,“官宣”計劃裁員6.35萬人,占裁員總數的近82%。北美銀行排在第二,計劃解雇近7669人;拉丁美洲的銀行位居第三,“官宣”裁員3500人。而亞太地區“官宣”裁員的數量最小,只有513人。
而該數據只反映了“官宣”裁員的數據,實際上還有很多銀行的人員調整并沒有對外公布。這意味著今年的全球裁員數可能更高。知情人士說,近期,摩根士丹利便因提高年底效率,裁員約1,500人。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戈爾曼(James Gorman)表示,裁員約占該行員工總數的2%。
距離上一次大規模裁員我們發現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上一次銀行裁員高峰是在2015年,當時銀行部門的9.1萬名員工被解雇。只是當時如此大規模裁員是因為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在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共同影響之下,世界各大銀行都在對傳統的房地產信貸部門進行了全面整頓和裁員,這才有了當年因為房地產市場所引發的大裁員危機。
但是,隨著商業銀行逐漸穩定之后,現在的銀行其實已經全面進入了一個較為企穩的階段,為何會在銀行業已經穩定的時候出現這么詭異的裁員現象,全球銀行大裁員的背后到底原因何在?
二、最賺錢的銀行這是怎么了?
其實,銀行出現問題我們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這件事我們要從一個綜合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就是銀行雇傭員工的邏輯到底是什么?
首先,銀行和其他任何產業一樣大量雇傭員工因為企業大量的業務發展需要人來承擔,所以我們看到全世界銀行業雇員最多的時期一定是市場業務多元化發展最好的時期,當時大量的銀行雇傭海量的員工為自己服務,目的是通過這些雇員能夠給銀行業賺得更多的財富。但是,隨著整個世界金融業的發展,特別是金融業逐漸進入了周期性發展的時候,銀行業本身的業務其實正在發生變化,這就是業務收縮,這也是當前銀行業出現大規模裁員的原因。
其次,銀行業為何會出現業務收縮?
一是長期以來歐美國家的負利率影響。在2008年次貸危機和緊接其后的歐洲債務危機的時候,為了拯救瀕臨崩潰的歐美經濟,歐美各大銀行紛紛采用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貨幣政策在歐洲甚至被演化成為了負利率政策,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已經施行多年,由于貸款利率很低,而負存款準備金率很難轉嫁到儲戶,許多銀行的利息收入受到壓力。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福爾克斯•蘭道估計,歐元區銀行每年因負利率政策損失約80億歐元。什么叫負利率呢?簡單點解釋就是你把錢存在銀行,銀行可能根本不會給你利息甚至會還要倒向你收錢,習慣了正向利率的中國人如果看到這樣的政策一定會認為,銀行是不是瘋了?這樣的事情都能干出來,銀行是不是想不開了?然而負利率卻是真實存在的,而如今歐美的很多商業銀行所采用的就是這樣的負利率政策,這就直接導致銀行根本沒辦法賺錢,反而是大規模虧錢的狀態。其實,不僅是歐美,由于經濟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日本的商業銀行很多也同樣采用了負利率的政策。
二是歐洲國家現階段的經濟不景氣。銀行其實是國家經濟的晴雨表,一個國家經濟向好必然會帶來銀行業務的高速發展,但是一旦一個國家進入了經濟不景氣的狀態,那么銀行業也會必然受到沖擊,此次看到各大銀行的裁員基本上都是處于歐洲地區,那么這和歐洲的經濟不景氣是密切相關的。歐洲債務危機之后,歐洲其實逐漸進入了經濟學上的增長陷阱,在這個陷阱中由于長期的負利率沖擊導致了貨幣政策的失效,貨幣已經失去了經濟調節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經濟就像是一瘸腿的人,步履蹣跚的前進,完全失去了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的銀行想要雇傭更多的人也會非常的困難。
第三,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沖擊。之所以商業銀行需要那么多的員工,那是因為商業銀行需要那么多員工來為儲戶服務,但是這對于中國用戶來說大家就會發現,從幾年前開始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去銀行辦理業務,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到底有多長時間沒有去過銀行柜臺,又有多長時間沒有用過現金了,雖然歐洲的移動支付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國,但是在科技的大潮之下,只有遲到者卻從來沒有停滯不前的人。在這場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革命中,雖然歐洲的商業銀行進入的比較晚,但是終歸還是要進入到這個大潮之中,銀行越來越多的個人金融業務逐漸被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取代,銀行不需要那么多工作崗位也就是正常的科技發展趨勢。
因此,銀行裁員我們應該從多元的角度看待,你覺得你看明白為啥銀行的金飯碗會淪落到討飯的地步了嗎?
2018年中政治局會議首提“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新要求,將“穩金融”擺在突出位臵。就銀行業而言,隨著政策重心的轉移,我們認為2019年的監管環境將更為友好,從破舊立新、強化業務規范與整治向穩定行業經營環境,疏通貨幣傳導機制轉變。
具體來看,我們的核心判斷有以下三部分:
1)貨幣政策方面,政策方向從保持中性轉向松緊適度,預計全年銀行準備金率有2-3次下調空間,操作方式或將繼續通過臵換式操作開展,金融市場流動性將保持寬裕。2)定向調控力度加大,疏通貨幣傳導機制,提升銀行支持實體,尤其是對民營及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3)金融監管方面,更注意節奏把控,監管政策通過實施細則的完善提升可操作性,緩解銀行調整壓力。
我們認為,2019年政府依然將維持穩健的宏觀政策基調,保證經濟穩定增長、需求側刺激力度會有所加大。在貨幣政策方面,預計整體仍將維持2018年下半年以來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并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工具,加強定向調控,重點提升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無風險利率仍有下行空間,銀行間貨幣市場將維持相對寬松的流動性環境。
面對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抬升,2018年央行進行了4次降準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有別于普惠式降準,央行2018年的4次降準更為強調“??顚S?rdquo;,其中兩次用于臵換存量MLF,一次用于對普惠貸款投放的引導,另一次則用于小微及債轉股,定向滴灌操作更為頻繁。
降準更注重定向引導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以來,金融監管延續了2017年“三三四十”檢查以來的強度和要求,年初以來監管新規落地不斷。不過從落地新規涉及的業務領域來看,較2017年沒有太大的變化,大都是對于去年出臺征求意見稿版本的落地。此外,我們發現2018年落地的不少監管新規正式版雖然在監管要求上并未有明顯放松,但是過渡期較征求意見稿有了一定的延長,政策可操作性增強。對銀行而言,獲得了更多適應監管新規的時間,整體壓力有所減輕。
金融監管政策有所微調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統計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兩年內中國銀行及招商銀行網點裁撤的分布城市,發現,以零售業務為重的招商銀行超過70%的裁撤網點均位于一二線城市,中國銀行這一比例稍低(近40%),但其余網點也多位于三線及以上城市(或由于網點效率低下等問題突出而裁撤)。可見,銀行自主裁撤物理網點的現象多集中于經濟發達的主要城市。主要城市互聯網發達,對線下銀行業務的取代率較高,客戶的接受度也較高,故網點線上化嘗試從主要城市開始。
近兩年內銀行裁撤網點城市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近兩年內銀行裁撤網點主要分布城市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技術發展使得電子渠道業務完成度高除銀行自己的分流需求外,部分客戶依賴于電子渠道的需求也使得銀行開始建設電子渠道。不同于ATM,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可實現的功能齊全,對網點業務的替代率很高。以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為例,其電子渠道對網點業務替代率/業務離柜率在2016年開始就超過了90%,2018年最高可達到98.2%。這一數字表明,銀行傳統的線下辦理的業務均可被效率更高、更便捷的網絡渠道所替代,現有的技術發展水平已經實現了多數業務線上化。
2013-2018年中國商業銀行電子渠道對網點業務替代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24-2030年中國銀行業大模型行業市場動態分析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4-2030年中國銀行業大模型行業市場動態分析及發展前景研判報告》共九章,包含全球及中國銀行業大模型企業案例解析,中國銀行業大模型產業政策環境洞察&發展潛力,中國銀行業大模型產業投資戰略規劃策略及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