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基建之下,‘+AI’能夠實現數據化、IT化、云端化的一步到位,對重構、提升中國經濟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7月9日,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云端峰會上,創新工場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分享了從“AI+”到“+AI”,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傳統公司,并重構中國經濟。
李開復認為,過去幾年AI一大轉型就是從技術驅動變為商業驅動,而驅動人工智能商業化加速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軟件工具的進步,二是硬件制造的加速和易用,三是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四是人工智能人才的匯聚。
“大量人才的培養,把我們從‘AI+’的時代推到了‘+AI’的時代。”李開復強調。早期“AI+”的創業都是技術為主、以天才科學家為核心的創業,因為當時懂AI的科學家還很少,人工智能技術非常稀缺,他們被資本追捧,成為了第一批AI公司。
“AI+”到“+AI”的區別何在?李開復認為“AI+”是以AI為核心,以AI工程師、科學家為核心來尋找商業機會。“+AI”是針對傳統應用去產生價值,必須和傳統公司合作,甚至是傳統公司來主導AI的應用。“5年后,我們將進入AI無所不在的階段,AI應用會變得越來越簡單。”李開復說道。
根據普華永道預測,2030年人工智能將會給人類帶來100萬億元的市場價值,李開復認為這些價值將主要在傳統企業中體現出來。一方面,傳統企業的體量很大,如果AI可以幫助這些公司提升3%-5%的效率,AI產生的價值就巨大。另一方面AI門檻在降低,傳統公司門檻更高,此外傳統行業的產業鏈角色尤為重要。
李開復認為AI本身所產生的價值和互聯網是一樣大的,但在AI領域未必會產生大平臺公司。人工智能雖然很強大,但普及性還有限,目前并沒有AI能成為一個平臺直接拿來使用,每一個傳統公司都有定制化需求。“‘AI+’會繼續有價值,‘+AI’卻體量更大。”李開復表示。
具體而言,傳統行業利用AI,可以通過四個方法產生價值:第一,利用AI技術省錢;第二,利用AI技術替代一個工作環節;第三,利用AI改造重要的工作流程;第四,利用AI重構整個行業。
但并非所有的傳統企業都適合引入人工智能。李開復認為企業需要符合三個標準:第一是成長型公司,需要擴張或降低成本,有商業需求;第二是公司本身數據化足夠好、有結構化的數據,與AI結合能創造商業價值;第三個標準則是公司CEO擁有遠見,有比較好的企業文化,愿意改造自己。
談及今年的疫情,李開復稱疫情雖然對世界是個災難,但它改變了人們的使用習慣,讓更多的業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更加數據化,“疫情加速了AI的落地。”李開復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