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歷史,如果不考慮自發性集聚的園區類型,那些由政府部門或產業機構主導規劃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從國際范圍來看不過三十多年的歷史。文化產業園區適應了文化產業集聚化發展,產業升級助力城市更新的趨勢,也是服務業經濟轉型持續發力的良性結果。
文化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要注重凸顯文化個性。若從發生學角度說,文化產業園區有自發形成和有意建設兩種,那些擁有文化資源積累自發集聚形成的文化產業園區,往往本身就是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園區文化個性和地域特色會比較鮮明。而那些純粹依靠后期規劃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多為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精心之作”,在沒有文化積累的土地上建設一個“文化”產業園區,如何進行園區文化建設、凸顯文化個性,避免出現有“園”無“區”、有“產”無“文”的尷尬,需要規劃建設者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注重文化建設與積累。這就需處理好園區特色個性塑造與當地資源稟賦繼承、主導產業培育與多元生態孵化、龍頭性企業與專業化小微企業、園區內部產業構成與外部輻射擴散互動等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實現主導產業特色突出、產業生態和鏈條完整、園區功能和擴散效應突出、引導規劃產業集聚化發展的目標,從而整體上實現文化產業園區品牌個性塑型的目標。
文化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要以園區功能復合化為保障。文化產業園區不論是重在從事文化生產還是文化服務,甚或那些科技色彩濃厚的文化科技融合型園區,都需要推動形成文化產業園區的復合功能?,F實實踐中,不少文化產業園區缺乏活力,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園區功能單一,與當地社區沒有社會資本支持系統的通路,缺少和城市社區與居民的互動。改變這種園區短板和功能缺失,就意味著要確立文化產業園區的“文化”功能,園區不僅僅是一個企業集聚發展的物理空間,從事產品制造的生產空間,而且同時也應該是文化展覽、展示、消費、體驗的文化空間。它既涉及園區建設設計的人文屬性考量,管理組織的人性化維度,也包含不同類型文化服務的園區共生。要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與社區融合,文化生產與消費融合,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融合,文化服務與居民文化參與融合,讓文化產業園區成為當地社區文化服務提升和居民文化素質提高的重要文化空間,不知不覺中園區文化就在居民文明塑造中實現了互動共生發展。只有這樣具有復合功能的文化產業園區才會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活力。
文化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要不斷升級服務內容和呈現方式。文化產業園區不論是嵌入城市中心區,與老社區交織,還是在產業開發區,都需要隨著產業園區建設管理與產業創新升級的躍遷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方式。比如園區管理要從單一化發展走向連鎖化組織變遷,實現園區管理組織深化,有利于管理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園區建設與管理服務一體化發展中,不僅注重各類公共性服務的完善供給,還要注重與周邊社區服務的一體化和銜接,特別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智慧化園區建設就成為文化產業園區服務升級的一個新高度;文化產業園區管理服務從2.0到3.0的躍遷,意味著除了物理性園區空間的建設管理,還要探索網絡虛擬園區的并重建設,努力實現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公共服務與個人服務一體滿足,真正讓便利化、社區化、智慧化服務在園區全領域貫通,讓文化產業園區成為一個自主創新和功能完善的城市文化社區,培育日益活躍和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文化創新創造。
文化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是全方位的,既涉及文化產業園區本體,比如規劃建設理念、組織形態,也涉及園區管理服務方式、功能價值,還關涉園區邊界拓展,與信息化社會和智慧城市互動深嵌,在不斷完善和豐富中實現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與管理水平的再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