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43
我國科學家揭示糖原累積與相分離驅動肝癌起始的重要機制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因其發病機制復雜、早期診斷篩查技術少及缺乏有效的腫瘤早期診斷標志物,絕大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腫瘤的晚期階段。
科學家揭示線蟲神經系統時序轉換的調控機制
大多數動物中,神經系統在胚胎發育時期產生并組裝成神經環路。在胚胎發育后期,對有絲分裂后神經系統時序轉換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Temporal transitions in the post-mitotic nervous system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文章。
科學家揭示細胞內核孔擴張和收縮的機制
在真核細胞中,核孔復合體(NPC)融合內外核膜并介導物質交換。它們由30種不同的核孔蛋白組成,這種架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高度動態的。NPC直徑的變化已有報道,但生理情況和分子細節仍不清楚。
科研人員揭示母體體溫控制對神經細胞發育的重要性
據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網站消息,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胚胎母體體溫控制與胚胎神經細胞發育之間的關聯。該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no Letters》,題為:“Microscopic temperature control reveals cooperative regulation of actin–myosin interaction by drebrin E”。
科學家開發雙重靶向CAR-T細胞療法應對實體瘤逃逸
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嬰兒最常見的腫瘤。該病是由身體多個部位的未成熟神經細胞發展而來的一種癌癥,通常起源于腹部或胸部的交感神經,最常起源于腎上腺。
科學家揭示兩類易惡變的結直腸息肉微生物群特征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了結直腸息肉粘膜中的微生物組、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特征。該研究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題為:Genom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cosal symbiont involved in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
我國科學家在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一組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基于雙生子的遺傳學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遺傳率約79~81%,表明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癥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科學家發現可通過誘導細胞焦亡以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療效
近日,武漢大學研究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題為“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Prodrug-InducedPyroptosis BoostsCancerImmunotherapy” 的論文。該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化療—光動力聯合治療方案以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