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0年經濟工作進行了科學謀劃和精準部署,提出了長短兼顧、近遠結合的經濟政策基本方略。其中,“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提法引發廣泛關注。
近年來,國民財富的增長提升了國內居民消費能力。2018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6.2%;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達60.5%。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消費連續多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的同時,也存在需求潛力和消費潛力沒有完全釋放、供給能力和水平與不斷擴張和升級的消費需求之間不匹配、體制機制不完善導致產業轉型升級不到位的情況。實體經濟的結構性供需失衡是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上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中央提出“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重要體現,意味著未來中國在進行總需求管理時,更加重視從促進產業升級以適應消費變化的方向發力,更加重視從供需雙方發力暢通經濟循環、推進高質量發展。
以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雙重升級”、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雙輪驅動”,注入經濟穩定增長的更持久、更強勁動力。消費升級的方向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指引,消費升級的結構性變化必將有力地推動產業升級。在經濟轉型戰略中,產業升級是很重要的一步棋,甚至能夠決定結構調整的成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比如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
毫無疑問,中央重視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促進有效投資和產業升級。值得關注的是,除了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投資增長點,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項目可通過發行權益型、股權類金融工具籌措資本金。此前還明確“將對制造業重點行業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這些動向將有力地推動產業升級。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蘊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關鍵是要以改革的辦法破除制約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消費潛能。未來要實現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以推動技術進步與生產效率提高,實現高質量的商品供給;以營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提升國內消費品市場競爭力。二是推動基礎性改革。不僅需要市場機制改革,還需要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政府投資改革、金融體制改革以及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一系列長期性的系統性的結構性改革措施。三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同時還要配套收入分配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