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保養老金的問題,越來越引人關注,最近有兩位重量級人物對中國社保資金和養老金發表了一些看法:
第一個,是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現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12月2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曁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雖然全國社保基金確實還有不少錢,但是我們人口基數很大,預籌資金在全球看起來屬于相當低的。中國有大量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一部分股份劃為社會保障基金,是增加預籌資金的一種潛在可能性。
在某種層面上,表示了擔憂,我國社保資金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國有企業股份劃轉社保可能很難彌補養老金的缺口。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想盡辦法做好準備應對缺口問題。
第二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股權資產部(實業投資部)副主任鮑絳12月22日在由CF40主辦的第三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是中國最大的財富管理機構之一,現在共管理三塊資產。一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目前規模達2.2萬億元;二是地方委托的基本養老金,目前規模約1萬億元;三是2017年國務院提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目前已經確定劃轉的資產規模達8400億元。三塊資產合計約4萬億元。
作為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是中國社保的大當家,算了一下中國社保的家底,看起來好像很多,確實正好印證了周小川的說法,看起來很大4萬億,但是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未來老齡化人口更多。也就是說,我們將4萬億除以14億人來算,也就是大概每個人平均2800元左右,大概也就夠一個月的生活費。
當然,我國養老人口不可能只領取一個月,14億人也不會同時領取養老金,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就像GDP總量很大,平均不一定很多,是同樣的道理。隨著健康水平提高,養老時間延長,養老金支付時間會大幅延長,而老齡化人口會越來越多。人口老齡化高峰期大概在2035年~2050年,特別是2050年會是一個巨大的高峰期。因為60后是中國人口增長的高峰期,他們的下一代多是90后,也是一輪高峰期,到2050年,60后和90后都進入老齡化,兩代高峰期人口進行疊加,養老金支付將面臨巨大壓力。
而我國的社保資金,不論是從當下,還是從未來角度,想直接搞定養老金,可能性不大。根據2012年由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牽頭的中銀研究團隊和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牽頭的復旦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體撰寫的研究報告: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在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設GDP年增長率為6%,到2033年時養老金缺口將達到68.2萬億元,占當年GDP的38.7% 。
此份報告研究結果和政策建議,是利用推測法和估算法,基于國家統計局往年已發表的數據作為存量基礎,加上每年的流量變化,逐年累積而成。以此方法測算,可以說存在一定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相比人社部數據是否可靠呢?這個我們研究認為,其靜態標準與數據透明度不足無法給以充分解釋。 總體來看,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退休人員數量越來越多,退休人員領取退休金的時間越來越長,導致國家的養老保險支出越來越龐大。
也正因如此,我國政府就已經開始采納這份報告的建議,延遲退休,預計2020年我們就要著手延遲退休的國民大計。當然,從世界范圍來看,養老金短缺不是只有我們一個國家,是全世界范圍的問題,我們只是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經驗來應對如此龐大老齡化人口。
中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人均壽命提高幅度居全球前列。周小川認為,增強養老保障可持續性,國際上大概有四種可能的工具。第一種是延長退休年齡。第二種是增加儲蓄,包括增加自愿儲蓄和增加強制性儲蓄。第三種是減少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全球目前認為適當的“替代率”水平是60%到80%。第四種是想辦法使預籌養老金擴大增值渠道,另外保證增值,這也涉及資本市場能否發揮更好的作用。目前,全球都不同程度上從現收現付制、即福利基準型(DB型),逐漸移向預籌積累,即供款基準制(DC型)。
但是,根據前行長周小川的建議,不管用其任何一種方式,都很難改變我國目前面臨的養老金巨大缺口問題。我國養老金至今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雙軌制,改革難度系數大,至今沒有太大變動,只是不斷強制企業和居民繳納社保,而沒有從內部進行實質性的結構調整。這可能是前行長周小川在會上提到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