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慶祝活動上,群眾方陣里的“美好安徽”彩車引人注目。LED屏宛如彩帶環繞車身,揮舞著國旗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則采用了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技術,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了安徽的新興龍頭產業。這是安徽構建“芯屏器合”新興產業體系的縮影。
實體經濟是發展的本錢,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近年來,安徽大力協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制造”向“智造”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生產力整體躍升。
A“芯屏器合”,打造現代制造業體系
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在軌運行四個月后,這顆衛星正式交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使用。三年多時間里,通過科研人員的努力,在墨子號的助力下,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經躋身于國際一流。
安徽合肥作為科教基地城市,擁有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和中國科大等高端科教資源,為量子技術的發展及產業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基礎、人才支持。安徽發力量子技術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芯屏器合”是安徽著重打造的現代制造業體系。所謂“芯”,指芯片產業,合肥集聚了包括長鑫存儲在內的186家集成電路企業;所謂“屏”,指新型顯示產業,合肥是集6代線、8.5代線、10.5代線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顯示基地,安徽在新型顯示產業已經實現了“從沙子到整機”全產業鏈布局;所謂“器”,指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產業,現在,安徽的六軸機器人產量居全國第1位;所謂“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例如,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讓機器像人一樣能聽會說。
目前,安徽合肥已經形成了以三大開發區為核心集聚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集聚效應已經顯現,涌現出一批核心競爭力強、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合肥高新區形成了以科大訊飛、科大國盾、聯發科技、安科生物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為主的新興產業集群;合肥經開區形成了以聯寶電子、長鑫存儲、捷敏電子等為代表的智能終端、工程機械、集成電路產業等為主的新興產業集群;合肥新站區形成了京東方、維信諾、國軒高科等為代表的新型顯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
B 開展“攻尖”計劃,培育新興產業
哪里薄弱,就從哪里攻關。近年來,安徽圍繞動態存儲芯片、智能語音、超薄玻璃、工業機器人伺服器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科技創新“攻尖”計劃所形成的產業體系。目前,科技創新“攻尖”計劃第一批36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0億元,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合肥市聚焦破解我國“缺屏少芯”問題,分別謀劃布局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建設一批有牽引力、帶動力的大項目,搶占市場先機,為合肥跨越趕超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二五”以來,合肥已經成為新興制造業最集中的城市,其中,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產業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總量最大、增速最快。
在集成電路領域,合肥雖然起步較晚,卻實現了“彎道超車”,啟動建設并順利投產12英寸存儲器項目,自主研發出首顆國產19納米工藝DRAM芯片,打破境外對我國存儲芯片領域的控制和封鎖,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城市之一。
在人工智能及智能語音領域,合肥采取了平臺化、生態化發展的策略,打造“中國聲谷”產業平臺,形成集核心技術研發、基礎平臺、物聯網、智能客服、穿戴式設備等完整產業鏈,基地從業人員超6萬人,成為全國唯一定位于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
案例
量子技術彎道超車 走在世界前列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掀起了量子技術研發與應用熱潮,各發達國家和科技巨頭競相爭奪“量子霸主”地位。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中科大潘建偉等科學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經過20多年發展,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實現“彎道超車”,走在了世界前列。中科大“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等代表了當今量子信息技術領域世界最領先的成果。
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9月成立,是國內第一家以量子計算機的研制、開發和應用為主營業務的初創型公司。2018年12月6日,本源量子向世界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款國產量子控制系統——本源量子測控一體機。
從語音切入,AI讓機器會聽能說
2010年,科大訊飛在中國第一個把深度學習用到了商業化系統,在全球首次宣告手機的語音聽寫時代到來;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首次讓機器的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人類平均水平,首次讓機器翻譯通過了國家翻譯資格考試。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根據科大訊飛的預測,在5G助推下,萬物互聯時代會加速到來。在萬物互聯時代中,語音將成為人際交互的最主要方式,鍵盤和觸摸會成為輔助。在未來人機交互,語音為主導的時代,科大訊飛將成為語音入口的最大的提供商。
專家說法
廣東和安徽:產業有競爭能互補 兩省可以分工協作
安徽作為后起之秀,與廣東在新興制造業合作上是否會碰撞出火花?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江認為,安徽和廣東如果能在高新產業上進行融合、互相分工,對于國家大發展將大有裨益。
林江認為,從全國一局棋的角度來說,區域競爭仍然存在,但合作一定會多于競爭。比如,安徽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和廣東所在的泛珠三角科技區,在產業布局上有重復之處,合作才是共贏的最好方式。
“安徽的產業布局,特別是在芯片產業方面,和廣東有點相似,但也會分處一條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林江表示,企業作為產業鏈的不同端,互相之間的合作將讓地方政府更為開放,出臺更多有利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對于從業者和企業而言都將是好事情。 (唐珩)
數據
●“十二五”以來,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3%提高到53.5%。2013-2018年,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6%,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由42.4%提高到76.9%,推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11.4%,增速始終保持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 目前,安徽正積極發展24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興產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達5400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