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段進先生作“城市空間發展理論及其應用”專題報告,與各位學界同仁分享自己對城市空間發展理論的思考。
精彩觀點
段進
規劃失控看似是技術問題,實質是理念問題
城市空間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美麗而富有內涵的風貌。西方的城市化起步較早,自上世紀60年代起,空間投影論與空間決定論風靡城市建設領域,不可否認,這兩種思潮也對我國城市建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城市在發展中逐漸脫離規劃,具體體現在土地經濟、規劃失控,等等。人們對這些情況開始進行反思、補救,比如,保護自然生態,緩解市中心的交通,重新規劃各功能區。這些做法能夠緩解一定矛盾,但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空間決定論與空間投影論在理論上已經出現了誤區,不再適應當今城市空間的發展理論。
空間決定論認為好的物質空間形式必然帶來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空間投影論認為空間是社會經濟的簡單投影。兩種模式都割裂地看待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關系。所以,規劃失控看似是技術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理念問題。誕生一種新的城市空間理論勢在必行。
段進
城市空間不是設計出來的,是各種因素互動的結果
城市空間的學說與建筑設計是有區別的。建筑上往往是有規劃,有圖紙,有產品,接下來把它造出產品就行。但是城市空間就不行,它不是產品,也不可能完全按著設計走。用普通人的話講,它“一眼望不到頭”。從這個意義上,城市空間不是設計出來的,是各種因素互動的結果。因為這個特性,在城市空間的進程中需要不斷根據外在環境的變化來改變原先的規劃。
1987年我博士剛剛畢業的時候,跟著老師去無錫楊市鎮參加探索試點項目。由于我最年輕,所以我是留在鎮上蹲點的,我留了半年。這半年里接待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說實話那半年學的的知識真多,因為今天來一個專家,說小段你看這兒應該這么改好,明天又來一個教授,說你看已經過了幾個月了,情況發生變化了,那里你應該那么改。從那時起我就深深感到,城市空間你絕不能割裂地看,你要把各個因素綜合起來,一直用發展的眼光看,其實這也就是多規合一思想。
說多規合一,就是要改變以前各自為政的規劃,變為在地域空間上的整體規劃。再比如說塑造人性場所,在控制方法上由二維走向三維,實現空間——自然——人文的互動,城市設計體系化,標準化,等等,都體現了對這種互動的探索與創新。
段進
‘千城一面’是不尊重‘基因’的結果
空間基因,我當時提出這個理論是基于很多地方“千城一面”提出來的,我當時舉了一個例子,人有黃色,白色,黑色三種人種之分。我們可以從顏色上,也就是從外觀形態上區分他們。可是,如果我要“造人”,我只看顏色,那么最后我所有造出來的黃種人,都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我只看到了顏色,沒看到里面的基因在起作用。空間基因也就是空間中的本質。
幾年前在北方,是在華北平原,修了一個大院子,這個院子我去參觀,確實是很漂亮,可總感覺這院子有點不對勁。哪兒不對勁呢?再一看,徽式建筑。你在華北平原上造個徽式建筑,總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倫不類,這也就是空間基因在起作用,不符合傳統嘛。
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就是不尊重這個空間基因,你把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傳統丟了,最后都是一個模子里出來了。全國建的比較好的,體現出地方特色的火車站在哪里?是在蘇州站,它與四周那種景觀、建筑,已經融為一體了,還有地方特色,比較成功。所以總體來說,當地歷史,文化,老百姓的心理因素,現在都要考慮進去。城市空間,確實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



